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该是这样创设的
【作者】 陈丽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不是每个情境都能最大化地为有效教学服务,有效情境是集趣味性、诱思性和情境性于一体的情境。小学数学创设情境需要遵循一定要求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原则;实践方法
为提效增质,收获高质量教育,我们很多教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是其实现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情境在创建高效课堂中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还把学生注意力分散了,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及。这样的情境是无效或低效的,我们在否定的同时,必须精心设计,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合成。多年新课改推进实践告诉我,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但能促进学生学有兴趣和动力,还能推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甚至还可以“以境生情”,促使学生更积极地体验教与学过程,实现知识与体验双丰收。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创设实践方法。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情境是教师为顺利推进教学实施、高效达成教学预期而特别设计的教与学活动,其目的就是激趣,增强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探索、建构知识的强烈动机,最终提效增质。因此,这样的情境是有指向性的,目的性强。故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创设的情境应遵循这样一些创设原则。
(一)应遵循目的性原则。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一旦“上场”,就不能视为其教学辅助,原因在于其已属于课堂的一部分了。在实践中,人们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为“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认为情境的到来是为学生开怀大笑服务的。这样的目的性是错误的,情境更多的时候担当的是激趣、引思和煽情的功能,是为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应遵循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又要谨防情境“误入歧途”,特别是在实现激趣作用方面不能拿出过多时间。
(二)应遵循时代性原则。这种原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使情境内容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不能用一些过往已久、甚至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事件作为载体来创设。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将我国最近参加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情况创设情境。这样的数据情境既具有发展性、时代性,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获得更多时代信息。
(三)应遵循现实性原则。有效的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开始的,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上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同样应遵循现实性原则。所谓现实性原则就是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遵循各年龄段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符合他们生活实际和爱好需求。对于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创设做游戏、讲故事、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情境,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将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情境纳入其中。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演示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性情境、动手性情境都是可以反复出现的。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方法
(一)运用生活事例创设现实情境。新课标倡导现实情境,并指明了其方法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简明的生活开始去创设。这样创设的其作用有利于把数学教学引向“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结果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去拾取事件来创设现实情境。我们知道,运用生活事例创设生活情境是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策略,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运算时我们可以超市购物情境呈现出来,教学可能性时将目前疫情出现的情况引进其中。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诠释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句话。而且,实施这样的情境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以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得到形成。
(二)运用问题引思创设质疑情境。学贵有疑。而现行学生没有主动质疑学习意识,需要“教有疑”策略来诱发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运用问题引思创设质疑情境,就为实现这个目的而来。不可否认,问题情境是诱思的最好方法,是促进学生质疑的有效手段,原因在于其能造成学生心理认知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形成认知冲突。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实现认知冲突化解,就必须要积极思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常创设质疑引思情境让学生形成主动质疑的好习惯。
(三)运用操作实践创设活动情境。教学即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学生是该活动的主体。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这样的活动谁也不能代替。因为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体验。这种体验既有强化知识的作用又可积累知识收获的方法。这个过程无法取代,更不能强加灌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一定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动手操作行为。例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来、圆直径与周长关系、几分之一、可能性等一定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就难以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效教学的追求就成为“唱独角戏”。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应让他们动起来。而动手操作引发的脑活动、以及语言表达,都是在相互促进中培养的。
总之,创设情境开展数学教学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也是新课标实现提效增质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必须要多从实际效果着想,考虑到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和动机等多种因素,创设出更符合实际学情的情境呈现于学生面前,扮好知识呈现载体角色而真正起到助力高效课堂建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维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型导入的有效创设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9年。
[2]李翠萍,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原则;实践方法
为提效增质,收获高质量教育,我们很多教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是其实现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情境在创建高效课堂中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还把学生注意力分散了,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及。这样的情境是无效或低效的,我们在否定的同时,必须精心设计,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合成。多年新课改推进实践告诉我,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但能促进学生学有兴趣和动力,还能推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甚至还可以“以境生情”,促使学生更积极地体验教与学过程,实现知识与体验双丰收。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创设实践方法。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情境是教师为顺利推进教学实施、高效达成教学预期而特别设计的教与学活动,其目的就是激趣,增强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探索、建构知识的强烈动机,最终提效增质。因此,这样的情境是有指向性的,目的性强。故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创设的情境应遵循这样一些创设原则。
(一)应遵循目的性原则。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一旦“上场”,就不能视为其教学辅助,原因在于其已属于课堂的一部分了。在实践中,人们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为“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认为情境的到来是为学生开怀大笑服务的。这样的目的性是错误的,情境更多的时候担当的是激趣、引思和煽情的功能,是为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应遵循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又要谨防情境“误入歧途”,特别是在实现激趣作用方面不能拿出过多时间。
(二)应遵循时代性原则。这种原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使情境内容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不能用一些过往已久、甚至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事件作为载体来创设。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将我国最近参加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情况创设情境。这样的数据情境既具有发展性、时代性,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获得更多时代信息。
(三)应遵循现实性原则。有效的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开始的,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上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同样应遵循现实性原则。所谓现实性原则就是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遵循各年龄段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符合他们生活实际和爱好需求。对于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创设做游戏、讲故事、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情境,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将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情境纳入其中。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演示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性情境、动手性情境都是可以反复出现的。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方法
(一)运用生活事例创设现实情境。新课标倡导现实情境,并指明了其方法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简明的生活开始去创设。这样创设的其作用有利于把数学教学引向“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结果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去拾取事件来创设现实情境。我们知道,运用生活事例创设生活情境是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策略,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运算时我们可以超市购物情境呈现出来,教学可能性时将目前疫情出现的情况引进其中。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诠释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句话。而且,实施这样的情境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以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得到形成。
(二)运用问题引思创设质疑情境。学贵有疑。而现行学生没有主动质疑学习意识,需要“教有疑”策略来诱发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运用问题引思创设质疑情境,就为实现这个目的而来。不可否认,问题情境是诱思的最好方法,是促进学生质疑的有效手段,原因在于其能造成学生心理认知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形成认知冲突。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实现认知冲突化解,就必须要积极思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常创设质疑引思情境让学生形成主动质疑的好习惯。
(三)运用操作实践创设活动情境。教学即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学生是该活动的主体。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这样的活动谁也不能代替。因为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体验。这种体验既有强化知识的作用又可积累知识收获的方法。这个过程无法取代,更不能强加灌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一定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动手操作行为。例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来、圆直径与周长关系、几分之一、可能性等一定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就难以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效教学的追求就成为“唱独角戏”。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应让他们动起来。而动手操作引发的脑活动、以及语言表达,都是在相互促进中培养的。
总之,创设情境开展数学教学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也是新课标实现提效增质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必须要多从实际效果着想,考虑到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和动机等多种因素,创设出更符合实际学情的情境呈现于学生面前,扮好知识呈现载体角色而真正起到助力高效课堂建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维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型导入的有效创设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9年。
[2]李翠萍,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