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作者】 刘力伟
【机构】 四川省泸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师职业是最容易给人带来紧张压力的职业之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缓解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消减,上课无精打采,思想走神,情绪抑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不适。这种状态既损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学生的学业,同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师德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就是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2、精深的业务知识
我们正大力提倡与时俱进,教师的德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借鉴同行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内在条件,是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教师的必备条件。现代社会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社会对老师的高期望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老师难当,学难教。
作为老师应该适时调节自己过重的心理压力,排解心理障碍,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尽早掌握、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并逐步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20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要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水准,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2、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实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3、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葆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持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持续学习、充实提升。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择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升,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着中永葆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的任务伴随着从教生涯的始终,需要我们持续努力。而成功地克服了职业倦怠,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从中收获的是心灵的充实、人生的幸福、精神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一、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师德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就是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2、精深的业务知识
我们正大力提倡与时俱进,教师的德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借鉴同行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内在条件,是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教师的必备条件。现代社会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社会对老师的高期望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老师难当,学难教。
作为老师应该适时调节自己过重的心理压力,排解心理障碍,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尽早掌握、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并逐步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20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要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水准,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2、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实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3、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葆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持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持续学习、充实提升。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择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升,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着中永葆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的任务伴随着从教生涯的始终,需要我们持续努力。而成功地克服了职业倦怠,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从中收获的是心灵的充实、人生的幸福、精神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