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创新”
【作者】 覃尚丽
【机构】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迫在眉捷的问题。
【关键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的两个条件是: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新思维,且创新思维最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最好阶段,而数学又是更需要人的创造思维的,所以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创造能力迫在眉睫。结合我个人的理解,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仍是开发学生大脑、发展其思维的主渠道,数学教师则是这种尝试的决策者和领路人,中学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连接了各数学知识点,因此,深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合适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设问题新颖有趣,引人入胜,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我这样创设情境:
①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
②同学们先观察教室的墙角线,黑板面边线,课桌面边线,教室的门沿线,想想它们所在的直线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关系?
这问题一提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研究问题,启发引导
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
(1)让学生思考。其实,“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上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
(2)适当地启发。启发引导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也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越俎代庖。
3、解决问题,扩展思维
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以实现思维发展。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常常运用两种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
创新是定势的突破,同时又是定势的产物。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克服错觉定势思维,发展适合定势思维。如有的教师只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打好基础,导致学生成绩严重两极分化;有的脱离《课标》和课本的要求,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追求“高难度、高技巧、妙方法”,造成多数学生如入迷雾,不知所措,非但没有形成创造能力,而且必须学的知识也没能掌握。因此,创新思维的训练要有度,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性、连贯性和贯力性,合理处理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促进定势思维的形成——突破——形成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茂福.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
[2]王银翠.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7):76-76.
[3]周粉美.浅谈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6(10):82-82.
[4]陈忠。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1,2(21):256-256.
【关键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的两个条件是: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新思维,且创新思维最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最好阶段,而数学又是更需要人的创造思维的,所以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创造能力迫在眉睫。结合我个人的理解,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仍是开发学生大脑、发展其思维的主渠道,数学教师则是这种尝试的决策者和领路人,中学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连接了各数学知识点,因此,深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合适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设问题新颖有趣,引人入胜,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我这样创设情境:
①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
②同学们先观察教室的墙角线,黑板面边线,课桌面边线,教室的门沿线,想想它们所在的直线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关系?
这问题一提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研究问题,启发引导
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
(1)让学生思考。其实,“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上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
(2)适当地启发。启发引导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也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越俎代庖。
3、解决问题,扩展思维
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以实现思维发展。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常常运用两种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
创新是定势的突破,同时又是定势的产物。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克服错觉定势思维,发展适合定势思维。如有的教师只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打好基础,导致学生成绩严重两极分化;有的脱离《课标》和课本的要求,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追求“高难度、高技巧、妙方法”,造成多数学生如入迷雾,不知所措,非但没有形成创造能力,而且必须学的知识也没能掌握。因此,创新思维的训练要有度,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性、连贯性和贯力性,合理处理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促进定势思维的形成——突破——形成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茂福.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
[2]王银翠.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7):76-76.
[3]周粉美.浅谈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6(10):82-82.
[4]陈忠。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1,2(21):25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