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作者】 黎光琴
【机构】 贵州瓮安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探究性教学通常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动手操作、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等形式,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改善;师生关系;奠基;改变方式;探究教学
探究性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新理念,以学生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实施探究性教学奠基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朋友。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要求学生和教师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讨论、对话。
(二)要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
(三)要始终用信任、赏识心态对待学生。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氛围中,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
二、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教学
(一)激发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动态过程的关键。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
(二)学会求异思维。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教学《穷人》第一自然段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热?”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得很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桑娜很勤劳,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家里却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当然睡得很熟。”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孩子们还小,家里少一个大人他们似乎都不那么在乎。”……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合作学习。(1)组织调控。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羊式”。尤其是探究合作学习更讲究这一点,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还需要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这样的小组合作利于激发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2)激励竞争。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则显得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长征》一诗时,为了凸现探究性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课末设疑:中国工农红军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险,深受世人称颂。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世人怎么称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探求欲引发出思维火花的碰撞,此时此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立即产生。不多久,各小组的代表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红军爬雪、过草地的动人故事,革命信念是战胜自然界险阻的法宝;有的声情并茂地描述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的伟大壮举,表现出红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英勇气概;有的表演《金色的鱼钩》把老班长护送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景展现出来,告诉我们老班长是红军的杰出代表……各种新奇的学习效果都产生于小组的每位同学,真正实现共同探究学习、共同提高探究能力,做到优势互补。
(四)提倡多种方法探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对所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查字典、看注解,用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句展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动手画一画。这样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主体,能使他们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改善;师生关系;奠基;改变方式;探究教学
探究性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新理念,以学生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实施探究性教学奠基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朋友。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要求学生和教师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讨论、对话。
(二)要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
(三)要始终用信任、赏识心态对待学生。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氛围中,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
二、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教学
(一)激发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动态过程的关键。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
(二)学会求异思维。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教学《穷人》第一自然段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热?”有的学生说:“凭我的经验,家里只要有一个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晚饭吃得饱,所以能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五个孩子白天玩得很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有的学生说:“桑娜很勤劳,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家里却温暖而舒适,五个孩子当然睡得很熟。”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孩子们还小,家里少一个大人他们似乎都不那么在乎。”……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合作学习。(1)组织调控。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羊式”。尤其是探究合作学习更讲究这一点,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还需要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这样的小组合作利于激发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2)激励竞争。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则显得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长征》一诗时,为了凸现探究性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课末设疑:中国工农红军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险,深受世人称颂。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世人怎么称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探求欲引发出思维火花的碰撞,此时此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立即产生。不多久,各小组的代表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红军爬雪、过草地的动人故事,革命信念是战胜自然界险阻的法宝;有的声情并茂地描述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的伟大壮举,表现出红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英勇气概;有的表演《金色的鱼钩》把老班长护送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景展现出来,告诉我们老班长是红军的杰出代表……各种新奇的学习效果都产生于小组的每位同学,真正实现共同探究学习、共同提高探究能力,做到优势互补。
(四)提倡多种方法探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对所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查字典、看注解,用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句展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动手画一画。这样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主体,能使他们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