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梁云松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关键词】 朗读;发展;情趣;感情;能力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朗读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情境、韵味,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融为一体,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
第三,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
第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最佳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目标大体有三个层次:
一、正确。我们所说的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二、流利。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三、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些话中“温暖、明亮、简直、奇异”都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如《我的自白书》,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中间虽用逗号,但这里为了突出我的鲜明态度,严正立场,可以多停。古诗节奏鲜明,朗读时更要注意顿歇的处理。最后,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另外,朗读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按素质教育理念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遇到难读的,教师要范读感染学生。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细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选自《朱作仁谈朗读》)。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六、演读感悟相互结合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将相和》《七步诗》《草船借箭》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七、朗读评价互促互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例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 朗读;发展;情趣;感情;能力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朗读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情境、韵味,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融为一体,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
第三,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
第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最佳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目标大体有三个层次:
一、正确。我们所说的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二、流利。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三、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些话中“温暖、明亮、简直、奇异”都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如《我的自白书》,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中间虽用逗号,但这里为了突出我的鲜明态度,严正立场,可以多停。古诗节奏鲜明,朗读时更要注意顿歇的处理。最后,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另外,朗读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按素质教育理念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遇到难读的,教师要范读感染学生。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细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选自《朱作仁谈朗读》)。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六、演读感悟相互结合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将相和》《七步诗》《草船借箭》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七、朗读评价互促互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例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