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提升高段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方法
【作者】 赵 玲
【机构】 四川省旺苍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想来不是件难事,但由于小学生阅读量不足以及缺乏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再加上教师又缺少具体的习作指导方法,“作文”成了师生面前的“拦路虎”。如何让师生转变对习作的观念,不再谈文色变。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尝试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作文框架,课后引导学生坚持大量阅读,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习作内容丰盈血肉,并把家长拉到教育阵营中来,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共同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 思维导图;评价方式;集体活动;大量阅读;家校共育
学生终生受益的习作教学,由于学生的恐惧及教师缺乏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苦于作文,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基于以上情况,为改善我校高段习作教学现状,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素养,特开展了一些研究。
一、教师在校怎样教
1.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作文框架
在写作前恰当运用思维导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厘清习作思路。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时,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接着出示参考题目,之后鼓励学生自由联想,看看是否还能想起其他印象更深刻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说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事情。我又让学生选出印象最深刻、最想写的那件事情,在本子中间写下来,作为本次习作的题目。
我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我们要决定自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作为作文的主体框架,也是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究竟先写什么呢?学生们调动思维,想出了要先写时间、地点、人物。随后,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已经写出来第二级关键词展开进一步的联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学生们这时的参与热情高涨,不待我多说,便积极举手发言。我再一次将这些关键词添加到了思维导图中,并作为第三级关键词加以展示,随后我让学生把三级关键词连成一句话,即什么时间谁在干什么……接下来,我又按照一定的顺序画事情的经过。
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示范,,一路讨论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一幅包罗众多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再根据思维导图,组织语言说出来,并与同桌互相说,再小组内或者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倾听,相互启发,教师加以指导,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就已经能够说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了。
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都可以作为对学生习作采用的评价方式。“重复好句子,绝对不批评”,这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在评价中尽量发现优点,特别是教师,学生即使说得再不好,也要尽可能地发现闪光的点,并不断放大。有了这样的鼓励,学生破了胆,得到了肯定,慢慢地就愿意说了,而且会越说越好。
3.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的大型活动,班级的学生情景阅读、班级故事会、“头脑风暴”、阅读闯关比赛等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欲望,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拓展创新思维。为避免千篇一律的表达,我经常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开展“头脑风暴”的游戏。即教师临时出一个题目,给学生短暂的时间(2—3分钟)思考后,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写作思路。同一个题目,学生根据不同的前概念知识,有不同的发挥。经常进行这样练习,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开阔思路,激发灵感,还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学习,写作主题自然就成了百花齐放。
4.坚持海量阅读丰富学生大脑知识储备
“海量阅读”即课本之外的大量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生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只要坚持不断阅读,学生对习作肯定会逐渐得心应手。通过利用晨午间、课前、居家、课堂、寒暑假时间,采用师带生读、班级共读、经典吟诵、开展读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在古往今来浩瀚的经典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储备习作素材,诱发创作灵感,迁移写作技巧,培养写作兴趣。
二、学生在家怎么练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真情陪伴,更需要大人的倾听与理解。家庭生活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说写习作训练与生活相融合,开展家庭说写,能够让孩子和家人共同经历生活,共同记录积淀人生。
1.创设情境。家长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各种家庭活动,与家人一起游玩,合作做一道菜,帮家人做家务,与家人一起阅读,与家人一起运动等。家长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并有体验生活的机会,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回顾事件。在学生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先与孩子聊天,让孩子回顾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可以谈谈感受,同时家长还可以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了这样的交流,孩子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关注的点会增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增多了。
3.绘制导图。提炼主题,理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孩子心里有了个谱,就要开始着手绘制思维导图。
4.看图说话。思维导图引路,孩子指着图说家长听,大人与孩子对话,倾心交流,引起情感共鸣,共同完善不足部分。
5.语音记录。讯飞语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技术,都可以把语音转换成汉字,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说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打开以上任何软件进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方便学生自己进行回读、修改。
6.修改分享。学生修改完成习作后,分享至班级群。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被“看见”,这既是对作者的一种监督,同时也是一个全班同学相互学习、挑刺的机会。
7.及时评价。学生用心的付出还是想得到回响,因此及时、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坚持具有推动作用。除了家长及时点评自己娃娃的说写习作之外,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家长负责记录学生上交作品及点评工作。根据作文等级,进行一月一次“说写小大人”的评比,教师给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发奖品,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8.再次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点评,对习作进行再次修改。修改以后,抄写在作文本上,做到书写工整、优美。这样,一次习作就完成了。
通过训练写作,把家长深度卷入教育阵营,搭建了家校共育之桥梁,让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缩短了孩子习作的时间,减轻了他们写作业的负担,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参加自己喜欢活动,因此孩子们喜欢。
坚持讲练结合,通过家校合力,助力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喜欢上习作,进而能够自由、自信表达,同时也拉进了师生、生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
【关键词】 思维导图;评价方式;集体活动;大量阅读;家校共育
学生终生受益的习作教学,由于学生的恐惧及教师缺乏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苦于作文,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基于以上情况,为改善我校高段习作教学现状,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素养,特开展了一些研究。
一、教师在校怎样教
1.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作文框架
在写作前恰当运用思维导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厘清习作思路。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时,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接着出示参考题目,之后鼓励学生自由联想,看看是否还能想起其他印象更深刻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说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事情。我又让学生选出印象最深刻、最想写的那件事情,在本子中间写下来,作为本次习作的题目。
我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我们要决定自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作为作文的主体框架,也是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究竟先写什么呢?学生们调动思维,想出了要先写时间、地点、人物。随后,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已经写出来第二级关键词展开进一步的联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学生们这时的参与热情高涨,不待我多说,便积极举手发言。我再一次将这些关键词添加到了思维导图中,并作为第三级关键词加以展示,随后我让学生把三级关键词连成一句话,即什么时间谁在干什么……接下来,我又按照一定的顺序画事情的经过。
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示范,,一路讨论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一幅包罗众多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再根据思维导图,组织语言说出来,并与同桌互相说,再小组内或者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倾听,相互启发,教师加以指导,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就已经能够说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了。
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都可以作为对学生习作采用的评价方式。“重复好句子,绝对不批评”,这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在评价中尽量发现优点,特别是教师,学生即使说得再不好,也要尽可能地发现闪光的点,并不断放大。有了这样的鼓励,学生破了胆,得到了肯定,慢慢地就愿意说了,而且会越说越好。
3.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的大型活动,班级的学生情景阅读、班级故事会、“头脑风暴”、阅读闯关比赛等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欲望,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拓展创新思维。为避免千篇一律的表达,我经常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开展“头脑风暴”的游戏。即教师临时出一个题目,给学生短暂的时间(2—3分钟)思考后,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写作思路。同一个题目,学生根据不同的前概念知识,有不同的发挥。经常进行这样练习,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开阔思路,激发灵感,还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学习,写作主题自然就成了百花齐放。
4.坚持海量阅读丰富学生大脑知识储备
“海量阅读”即课本之外的大量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生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只要坚持不断阅读,学生对习作肯定会逐渐得心应手。通过利用晨午间、课前、居家、课堂、寒暑假时间,采用师带生读、班级共读、经典吟诵、开展读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在古往今来浩瀚的经典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储备习作素材,诱发创作灵感,迁移写作技巧,培养写作兴趣。
二、学生在家怎么练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真情陪伴,更需要大人的倾听与理解。家庭生活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说写习作训练与生活相融合,开展家庭说写,能够让孩子和家人共同经历生活,共同记录积淀人生。
1.创设情境。家长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各种家庭活动,与家人一起游玩,合作做一道菜,帮家人做家务,与家人一起阅读,与家人一起运动等。家长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并有体验生活的机会,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回顾事件。在学生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先与孩子聊天,让孩子回顾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可以谈谈感受,同时家长还可以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了这样的交流,孩子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关注的点会增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增多了。
3.绘制导图。提炼主题,理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孩子心里有了个谱,就要开始着手绘制思维导图。
4.看图说话。思维导图引路,孩子指着图说家长听,大人与孩子对话,倾心交流,引起情感共鸣,共同完善不足部分。
5.语音记录。讯飞语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技术,都可以把语音转换成汉字,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说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打开以上任何软件进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方便学生自己进行回读、修改。
6.修改分享。学生修改完成习作后,分享至班级群。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被“看见”,这既是对作者的一种监督,同时也是一个全班同学相互学习、挑刺的机会。
7.及时评价。学生用心的付出还是想得到回响,因此及时、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坚持具有推动作用。除了家长及时点评自己娃娃的说写习作之外,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家长负责记录学生上交作品及点评工作。根据作文等级,进行一月一次“说写小大人”的评比,教师给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发奖品,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8.再次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点评,对习作进行再次修改。修改以后,抄写在作文本上,做到书写工整、优美。这样,一次习作就完成了。
通过训练写作,把家长深度卷入教育阵营,搭建了家校共育之桥梁,让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缩短了孩子习作的时间,减轻了他们写作业的负担,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参加自己喜欢活动,因此孩子们喜欢。
坚持讲练结合,通过家校合力,助力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喜欢上习作,进而能够自由、自信表达,同时也拉进了师生、生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