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强化实践训练
【作者】 董玉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杨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摘 要】 语文教学就是应该按照语文学科性质和学习规律来教,让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多读、多问、多思、多说,从而在反复实践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践;训练;强化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改的主题,也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那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这不仅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科特征搭台,让学生有充分地多读,多说、多问和多思的机会,让他们更有主体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进行语文实践,饶有兴趣地学用语文。我们知道,只会机械地接收和回应不是现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强调“我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能选择性地去获得并处理周围的刺激。所以,在语文实施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如何进行教育的方式创新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现实状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和发展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多读
发声的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转换为语音的一种创造行为,它是一种对知识的直接接触与交换的实践方式。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明确指出在各个学段的语文课堂中都要重视并开展朗读。的确,读是学生走进语文的有效方法,是打开语文殿堂的钥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书都不读或读不好,又怎么算是好好学语文呢?语文素养又如何能体现?所以,我觉得,在阅读课上,要把时间多分在朗读上,肯下功夫使朗读教学有创新,给学生有足够多的朗读机会。这样,我们才可以让学生达到新课标中的“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各项阅读要求。在引导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我力求以读为基、以析为本、以悟为径,让“读”成为经纬而贯穿课堂,把朗读方法的授予渗透其中。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把朗读当作一次实践、当作一次创新。当然,对于这样的方法渗透不宜抽象,可以通过听范文的方式去他们去感悟,去揣摩读的方法。除了这种培趣阅读外还可以将朗读与说话、听故事和写作结合起来,同样可增强他们朗读动力。
二、让学生多问
对于一个有新意的问题,其提出的难度远远超过解决的难度。前者需要创新思考。语文作为奠基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也是其重要的教学目的。但现行学生敢问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问的主动性越来差。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越来越需我们培养学生勇气了。我们都明白,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随着知识增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然而我们发现,知识越丰富的人他们感到问题就越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少,反而不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产生这种认知和想解决这样些问题就成为一种新的动机,就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质疑提问。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越来越不敢问,也不想问,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在学生方面可是他们没有主动质疑思考没有问,二是他们缺乏勇气不敢问、不愿问。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都可以通过营造愉悦氛围来实施,让学生在我们所提供的氛围中放开包袱有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敢质疑、敢发问而不受师生嘲讽。同时,教师还要对敢于质疑和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敢限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问题来。
三、让学生多思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都是启动思维参与学习的有效策略,都是促进学生学有效果的直接方法。但我们现行学生思、疑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思、疑的习惯,当然也没方法,导致学生读书上时嘴过无痕,说话时言不过脑,观察时眼无神聚。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多思多质疑的习惯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能质疑学习。实践中,通过抓住文眼质疑、中心句质疑、承上启下句质疑,这样培养学生思疑就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多思习惯。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有疑”策略来开启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多问多思,也是良好的促进办法。教学时,教师在把“教以疑”策略融合在各个环节中,做到学前导思、学中激思、学后反思,让“思”这种脑活动行为一直伴随着整个学习进程,这样就可确保学生一直在深入有效地学习。只有打破头脑中的“风静水平”,才能促使思维上的“波澜再起”。没有教师的鼓励和环境给予以及情境诱思,学生思维就不会沿着生疑——置疑——释疑的流程而进行一次次的循环,智能就得不到发展,相反,就是我们让学生多问这种语文学习实践展开的真正预期的实现。
四、让学生多说
“说”是语文学习中一种最常见的实践,其能力大小直接影响我们学习、生活,交际和交流。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重视,不能因为其不在考试之列就忽视之。这是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加强说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人们交流频繁加剧,说愈加重要。“说”是孩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终极表现。孩子“说”的程序是将所表达的想法经过言语系统转换为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这个行为包含了孩子对言语的认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由于我们所教语言是母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看似有很多平台和机会,但实际上有意义的不多,更多的是学生自身习得。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发挥好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专业平台的优势,让他们在一次次的专业训练中更好地促使说能力得到发展提升。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创设“说”的情境,搭建“说”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说。
总之,“问”、“读”、“思”和“说”是语文课堂重要训练方式,是达成新课标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训练这种实践方式,让学生语文素养由此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德,教师应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外语文,2018年。
[2]张利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黑河教育,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