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漫谈小学生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 赵贤华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诗城小学

【摘要】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实施着力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得学生能在优秀的资源下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作业设计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作业;必要准备;问题设置
【正文】

一、教师要做好必要准备

预习任务布置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理解教材的切入点,然后由此深入,渐次达到对整个内容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预习方案来。

设置这些问题,我们的考虑是: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能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二、预习问题的设置

首先教师列出预习提示提纲,这包括教材给出的以及教师补充的,分清轻重点、难点,有简单到难编织成知识网络,形成有机整体。其次,把本章内容的切入点找到,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本章知识由哪引入的,是其他知识点的基础。层层设置问题,循序渐进,连成一条线即“导火索”,明白切入点,就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他的知识内容了。还有,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和中心词进行预习。学生喜欢看语文书上的文章,但是不喜欢看数学书,因为数学书中没有故事情节,而且抽象、枯燥。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内容在编排上已经考虑到了数学的特性,穿插进了许多图像,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这些关键句中心词都是理解数学关系的重要部分。

现在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年月日》的教学内容。预习题目按着这样来设计:

1.理解日、月、年的概念,什么是日、什么是月、什么是年?

2.每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几个月?

3.每个月都一定有31天吗?还是都是30天?或者28天呢?你怎么认为的?

4.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有的月有28天,你明白怎么回事了没?

5.每个月的日数不同是不是一年的日数不变呢?还是不一样呢?

6.既然你已经知道有时候一年365天,有时候一年366天,365天的年叫平年,366天的年叫闰年。你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在哪呢?多出来的那一天,出现在那个月呢?

7.有的时候二月份有28天,有时候二月份有29天,那么当二月份是28天时那年有多少天呢,那二月份有29天的呢?

8.通过前面的问题你是不是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和平闰年有关呢?

9.计算一下,你出生在平年还是闰年呢?

10.你怎样去判别平闰年?你有什么方法?

教师把这些问题串起来,配合上图画的形式,每一题目后边都要设置一些提示的图。然后在题目后放上年代表,即包括日月年的多年历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时,不懂不会要求他们主动找方法,包括查表、问父母、问同学的形式。以上思路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说先是在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天数”这切入点,顺理成章,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经验结构,感受“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加深对平年和闰年,以及大月、小月的理解。

三、数学预习作业设计的保障

教师通过以上方法把预习的问题形式,引导方式罗列出来,但是在实际中,这种模式能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数学的预习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讨论。学校方面,学生的成长所用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里度过的,同老师同学接触的时间久,学生的预习是否方法得体,教师的预习题目是否具有普遍性,这都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要发挥其指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平时“见缝插针”的点滴指导上,但也不可忽视为此而专门设立的几节“预习课”: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在老师的直接引导下进行预习。如果说平时的分散指导达到“涓涓细流”的效果,那么“预习课”的集中指导便有“开闸蓄水”的功效了。教师同时有意识地根据难易分层指导预习、制定预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同学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与发展。与此同时在学生之间要树立典型引导目的,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互助、互相交流已达到互相提高的目标。家庭方面,学生除了在学校,剩下的时间就基本与父母在一起了,父母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家庭应该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数学预习给予指导与激励,检查预习的进度及知识理解程度,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较难的知识点,要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寻找方法,而不是强制的措施,比如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把相关的知识点渗透进去,由此学生就触类旁通,迎刃而解了。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而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要将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学习好数学这门课,就必须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小学低年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知识的传授与人的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