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音”为“信”,传天下

【作者】 叶 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信息化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应用优势

  【摘 要】 在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领域融合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迎来了全面的改进与创新,使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信息化音乐课堂成为了可能。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信息化资源将抽象的音符、音乐形象等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无声转化为有声,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形象、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发展音乐核心素养。本文结合人音版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实际,从情境创设、课堂互动、音乐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化资源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进行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信息化资源;应用优势

  人文、审美和实践是小学音乐课程的特性,具有激励情感、温润心灵、启迪思想的“以美育人”的工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强调,音乐课程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相关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为指引,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同时新课标提出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与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动画、图像、文本、音频互相整合的信息化资源能够改变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突破机械训练、枯燥呆板的音乐活动方式,赋予小学音乐课堂以适宜性、趣味性、多元性。
  一、创意情境,放飞想象——以信息化资源入境入情
  新课标提出应该创设请与情绪、关联生活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动觉、视觉和触觉等,激发学生运用多感官学习和体验音乐的兴趣。多样性的信息化资源在营造氛围、调动情绪、激活灵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基于音乐课情绪丰富、生动性强的特点,运用信息化资源精心创设合理的情境,开启音乐课堂的“序幕”,打开学生投入和想象的“阀门”,唤醒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绪与动力,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麻雀》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数据库中的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示其在田野中捉害虫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小麻雀的兴趣和热爱,在心中初步建立小麻雀的形象特点。然后采用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小麻雀脚印,用来表示力度强弱。接着,教师伴随多媒体播放的这首乐曲“强弱弱”的规律模仿小麻雀“蹦蹦跳”的走路形态,再用动画将这一规律以图像的形式演示出来,进一步点燃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这样就可以在立体交融的趣味氛围中“登堂入境”、“引生入室”,达到让学生入境入情的目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后续的课堂环节中。
  二、多元互动,启发点拨——以信息化资源突破重点
  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休止符按照一定规律组织在一起形成了音乐的旋律中的节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时值较短的节奏型,但是较难理解相对抽象的节奏。因此,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在音乐知识讲解、识谱读谱等方面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课堂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紧扣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借助信息化资源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将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形象化。
  例如,利用交互式样白板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旋律的音乐记号、高低走向、节奏的松紧变换等,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四个“阿里里”具有低、中、高位置之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为此,教师从信息化资源中调取动态视频,直观地区分出四个“阿里里”的位置,将歌词的旋律走向具像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固定音高的意识,把握乐曲的旋律特点,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课堂效果。
  三、双线融合,亲身实践——以信息化资源点染素养
  新课改强调要将丰富的资源如数字化资源、乡土资源、学科资源等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优化和转化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音乐的眼光体验和思考现实生活。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框架,贯通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涵育音乐情感、态度和素养。
  以《京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微课,分解了歌词中设计的京剧元素,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和阅读有关京剧的信息化资料,了解京剧的道具、亮相、伴奏形式等相关的知识,思考如果自己进行表演会采用怎样的道具,并自行进行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在调动数字化平台中京胡拉唱的《京调》歌曲,用小脸谱表现休止符,以音模引导学生唱旋律,运用自己准备的道具在课堂上参与走圆场、亮相等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班级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推送体验型任务,引导学生寻求家人协助,通过网络名师视频或社区周围的京剧爱好者选学一段京剧,在自主学、唱、演中感受京剧的韵味。然后,在利用手机、平板等录制视频,在信息化平台与同学进行点评、分享与交流,体验传统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资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可以碰撞出音乐情感、知识和素养的火花,使学生在高质、高效的品质课堂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信息化资源在自身教学中的引入,打造生动而丰富的课堂,使知识、技能、情感、素养等信息化的课堂中立体交融,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陈云.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音乐课堂[J]. 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6):3.
  [2]胡凤霞.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应用[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0(2):2.
  [3]史童.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融合教育研究[J]. 读与写:中旬, 2021(12):030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