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传统启蒙读物对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正面价值
【作者】 王立峰
【机构】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倒、反倒是愈挫愈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食粮。
【关键词】 幼儿;良好品行;启蒙读物;价值
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在怎样幼儿园传承?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具有哪些正面价值?就成为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深思和实践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幼儿园工作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品行培养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广博儒雅,有利于充分挖掘童蒙的求知潜能。传统的蒙书在编写理念上崇尚儒家理想,反映在题材的选择原则上,则讲求实用,包罗万象,努力集萃古代文化的百科知识。换言之。研读这些经典能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数千年历史和文化思想。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启蒙经典,都是浓缩的文化,是思想的化石,是伟大的头脑沉思默想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又超越了那特定的时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成书的。都不单是蒙童的识字课本,更是一部功能的启蒙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内容丰富、完备,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孩童,能使他们在为学之始,就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和必具的学识基础。当中诸多知识和道理的组合都是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使人读来饶有兴味。
第二,幼儿时期,是形成道德品德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所变到的教育将对人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曰:“少年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幼儿期所见、所闻、所学,都需要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引导。童蒙读物的选材,我们做到了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纵观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其基本内容不外乎分为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两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礼仪养成教育、基本的读写习惯等日常行为习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历史,虽然没有整套的儿童发育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发育和认知心理学的理念。并且十分重视激励方法在启蒙教育中的运用。如《三字经》等蒙学经典都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等作为重要内容,启发、教育儿童要好好学习。《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千字文》中也有许多强调读书、鼓励好学的内容,如“学优则仕,摄职从政”等。其他的几部启蒙经典在讲论人生道理的时候,也都是采用积极勉励的方式,通过讲述历代古人勤学的故事,采用他们努力成功的例子,进行正面教育,激励儿童以这些前人为榜样,树立明确的人生方向,奋发向上。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人格塑造的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情操的陶冶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为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抱负的现代中国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德育重于智育,坚持寓道德教育于启蒙教学过程之中。如《三字经》等这些蒙学经典,还掌握了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讲故事、讲历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这样就能做到讲故事与讲道理相得益彰,寓教于乐。孩子既喜欢听故事,也能准确、完整地记住故事内容。传统启蒙经典中的典故、民间故事,俯拾即是,像这样事理兼施的教学方式,抓住了孩子容易接受具体形象事物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孩子树立起看得见的学习榜样,从而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创造有理想的人,从理想中完成人,要让每个人都富有理想,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道义。”这样的人,一定是有人格的,中国人叫德性。这些有理想有德行的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它特别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具有最鲜明的道德至上主义色彩。《三字经》等启蒙经典通篇都贯穿着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从儒家学派的角度,对青少年进行理想和德性教育,期望他们确立理想的人生奋斗目标,成为儒家意义上的有成就的人。
结束语
毫无疑问,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这些蒙学读物当中不仅存在部分过时陈旧的内容,如一些自然常识等,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观念的糟粕,这些都是我们在梳理、继承传统蒙学经典时需要认真加以剥落的。但从总体上看,传统儒家启蒙经典的精华部分至今仍熠熠生辉,仍可作为宝贵的人文资源供我们借鉴。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吸取其积极因素,披沙拣金,去芜存菁,用以塑造当今青幼童的健康人格,培育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9.
[2]李冰.“趣”中求知“乐”中长智——浅谈小学一年级自然课的启蒙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7,3.
[3]郑洪清.谈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学[J],达川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4]周澍.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21(05).
[5]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传统启蒙读物融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3048)的相关成果。
【关键词】 幼儿;良好品行;启蒙读物;价值
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在怎样幼儿园传承?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具有哪些正面价值?就成为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深思和实践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幼儿园工作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品行培养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广博儒雅,有利于充分挖掘童蒙的求知潜能。传统的蒙书在编写理念上崇尚儒家理想,反映在题材的选择原则上,则讲求实用,包罗万象,努力集萃古代文化的百科知识。换言之。研读这些经典能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数千年历史和文化思想。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启蒙经典,都是浓缩的文化,是思想的化石,是伟大的头脑沉思默想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又超越了那特定的时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成书的。都不单是蒙童的识字课本,更是一部功能的启蒙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内容丰富、完备,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孩童,能使他们在为学之始,就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和必具的学识基础。当中诸多知识和道理的组合都是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使人读来饶有兴味。
第二,幼儿时期,是形成道德品德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所变到的教育将对人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曰:“少年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幼儿期所见、所闻、所学,都需要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引导。童蒙读物的选材,我们做到了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纵观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其基本内容不外乎分为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两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礼仪养成教育、基本的读写习惯等日常行为习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历史,虽然没有整套的儿童发育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发育和认知心理学的理念。并且十分重视激励方法在启蒙教育中的运用。如《三字经》等蒙学经典都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等作为重要内容,启发、教育儿童要好好学习。《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千字文》中也有许多强调读书、鼓励好学的内容,如“学优则仕,摄职从政”等。其他的几部启蒙经典在讲论人生道理的时候,也都是采用积极勉励的方式,通过讲述历代古人勤学的故事,采用他们努力成功的例子,进行正面教育,激励儿童以这些前人为榜样,树立明确的人生方向,奋发向上。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人格塑造的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情操的陶冶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为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抱负的现代中国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德育重于智育,坚持寓道德教育于启蒙教学过程之中。如《三字经》等这些蒙学经典,还掌握了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讲故事、讲历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这样就能做到讲故事与讲道理相得益彰,寓教于乐。孩子既喜欢听故事,也能准确、完整地记住故事内容。传统启蒙经典中的典故、民间故事,俯拾即是,像这样事理兼施的教学方式,抓住了孩子容易接受具体形象事物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孩子树立起看得见的学习榜样,从而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创造有理想的人,从理想中完成人,要让每个人都富有理想,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道义。”这样的人,一定是有人格的,中国人叫德性。这些有理想有德行的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它特别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具有最鲜明的道德至上主义色彩。《三字经》等启蒙经典通篇都贯穿着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从儒家学派的角度,对青少年进行理想和德性教育,期望他们确立理想的人生奋斗目标,成为儒家意义上的有成就的人。
结束语
毫无疑问,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这些蒙学读物当中不仅存在部分过时陈旧的内容,如一些自然常识等,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观念的糟粕,这些都是我们在梳理、继承传统蒙学经典时需要认真加以剥落的。但从总体上看,传统儒家启蒙经典的精华部分至今仍熠熠生辉,仍可作为宝贵的人文资源供我们借鉴。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吸取其积极因素,披沙拣金,去芜存菁,用以塑造当今青幼童的健康人格,培育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9.
[2]李冰.“趣”中求知“乐”中长智——浅谈小学一年级自然课的启蒙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7,3.
[3]郑洪清.谈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学[J],达川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4]周澍.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21(05).
[5]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传统启蒙读物融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3048)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