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音乐课堂节奏的有效教学

【作者】 黄培刚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北街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每一首乐曲中,它与旋律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节奏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拍击节奏,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节奏训练渗入每一堂音乐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关键词】 游戏中;身体里;语言中;律动中;合作中

  一、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猜猜看”这一类的游戏,在课堂上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给他们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清晨运动员的跑步声、马路上的汽车声、起床时的闹钟声、厨房间的滴水声、大自然中的鸟叫声等,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播放小鸟叫声:叽叽叽叽,学生立刻就会知道是小鸟的声音,自然而然便会将歌曲的节奏演练出来,同时还能比较准确地掌握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此外,试着让学生听一听歌曲的伴奏,包括前奏、间奏、尾奏等,听多了,学生就会轻轻松松地把节奏哼了出来。   
  二、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孩子们的身体里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十分善于模仿,模仿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小花小草小树,模仿飞机大炮,他们都是一流的,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我们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个一个的物体单独示范,然后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示范表演,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认为模仿节奏应抓住以下几点:   
  语言节奏练习 。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如:念句子、念儿歌,有节奏的念。如一年级歌曲《新年到》,我们可以抓住节奏   ⅩⅩ   ⅩⅩ∣ⅩⅩ Ⅹ 做以下练习 。 
  ⅩⅩ   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 Ⅹ|Ⅹ O| 
  新年   到,  新年   到,我们大家   哈哈   笑。哈 哈   笑。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念敲锣打鼓时加入打击乐器,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在教歌曲《新年到》时,可播放(锣鼓、鞭炮声)让学生静静地听一听,你听到了过新年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我听到了锣鼓的声音; 咚锵   咚锵   咚咚锵,我听到了鞭炮的声音:   噼啪    嘭啪    嘭嘭啪 。这样的教学紧扣住了不同节奏的走向特点,让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把握了许多不同的节奏,逐步形成了一种听记节奏的能力。 
  三、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孩子们的语言中 
  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我在上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歌曲时,先出示节奏练习,然后让学生随钢琴伴奏或伴奏带朗读歌词,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歌词,也能记住它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我们还可以语言和动作同时模仿。在教《大家都来采金秋》歌曲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歌谱里的奥妙,有的孩子在谱里很快找出相同的节奏,告诉学生这就是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谱中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学生们尝到了学习的信心和快乐。然后老师有节奏地边说边做动作,利用各种节奏给学生示范,学生再模仿,培养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四、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孩子身体的律动中 
  在音乐中让学生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动作中发挥创造想象。如,用“跳”表达快而轻的节奏,用摇篮、划船,模仿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来表达摇摆的节奏。也可以创作成节奏律动游戏,如:在教《走出你家阳台》时,因为条件的原因,学生在音乐教室学歌得手拿书看谱,因此手不空的情况下我让孩子们想想怎样把拍手用身体发出声音来代替,学生们帮我想到了用脚跟节奏的方法来解决,还有的学生说用嘴发“哒哒哒”的声音来代替。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五、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情景创编中
  在节奏训练中,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只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在稍熟悉的基础上,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编,这样即好有趣又好玩,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新学的内容产生主动性。在教《大家都来采金秋》歌曲时,可以创设摘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情景。请学生把摘下的果子装在篮子内,组成两个小节的节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把创编的节奏演奏出来大家欣赏。在这一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积极鼓励学生以个性地参与去创造节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能通过合作、讨论、大胆地进行尝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胆小,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合作中 
  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音乐课是有声音的课,有序的课堂组织是上好课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侧重学生这方面的引导。还应提示学生先多做轻声的节奏练习,注意倾听他人的演奏等,结束时可以采用贴笑脸的方式,给最先静下来的一组给予奖励或评价,让课堂做到有张有弛,教学能够收放自如,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在演奏中的相互合作意识。分组活动为了达到有效,先给孩子布置任务, 用“一打三”的方法去促进孩子相互帮助合作,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增加了,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起到了一定的实效。 
  总之,感受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启蒙点,学生在学习节奏时,老师应从音乐的各个细节入手,在课堂上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他们的音乐潜力也可以得到最大发挥。我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音乐教师如果能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必将给广大师生带来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