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 吴 宾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时期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它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会使教师容易走入专业化成长的误区。为此,我们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下探索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走出专业化成长的误区,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专业化成长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它几乎应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推广,它为教师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师整合教学问题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也被广泛应用,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好研网等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提供教师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学习与交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前提,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平台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在一些没有推广信息技术的学校,教师自主学习与交流比较受限,教师想听一节好课需要跑很远、想向全国的优秀教师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搜索与获取资源就比较便捷,教师可以在各种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就有国培计划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学科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校长培训等多种培训;再如,作为海南教育服务平台的好研网,就有学科教研、教育教研、职教教研、市县教研、教师培训等等,它给海南的所有老师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本地教育更好的联系起来,推进本地教师专业化成长。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教学方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许多老师发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不仅可以给教师很多的便利,而且能够吸引学生,深受学生喜爱,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想去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去钻研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他们通过参加计算机培训、多媒体培训、电子白板培训等来提高自身的的信息素养,使自己从不懂到懂再到精通的成长。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的作用,真正的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
  3.加强教师整合教学问题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总结,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之间找到整合点,形成教学反思。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经过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会形成反思: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有哪些不足?传统教学手段是否要摒弃?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有机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点?教师可以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误区
  1.东捞西摸,不善积累
  信息技术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教案、课件、试题和教学录像等资源,使自己教学资源得到了丰富。正是因为互联网有这些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成为了“搜索”一族,“有问题找网络”便成为他们的法宝。一些教师热衷于网络资源的搜索,却忽视了收集,让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白白流失,导致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2.生吞活剥,不思变化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各种平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共享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和教学录像等等。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教师能够博采众长,灵活变通,那么别人的资源就可以转换为自己的资源。可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轻松和节省时间,不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网络上原有的教学资源,盲目下载使用,把别人的教案、课件、试题、教学录像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中,这不利于教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阻碍教师专业化成长。
  3.罢黜“书本”,唯“网”独尊
  信息技术的推广开阔了教师学习的视野,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创新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阅览、分享、收藏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可否认,网络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是网络资源越是丰富,教师越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读书”不如“读网”。许多教师把网络“冲浪”看做学习,认为每天看看新闻、贴吧、博客就是学习,从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这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面对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误区,教师应该如何走出误区,使自己走向正确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1.从“搜索”走向“收集”,在积累中提升自己
  教师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环节,而教师要积累知识就一定要注重对资源的收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资源比较丰富,要想把这么多的资源为己所用,单靠简单的搜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树立“收集”意识,看到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就要及时保存,以防“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在收集的过程中还要讲究方法,切勿做无效的收集。
  例如,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以“文件夹”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分类,把不同类型的资源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建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试题”、“教学录像”、“教师论文”、“典型素材”、“博客链接”等文件夹。如果分类在细化一点可以在不同的文件夹下建立子文件夹,如“试题”文件夹下可以建立“同步试题”、“高考试题”等,“高考试题”文件夹下可以按年份建立子文件夹;“教学反思”文件夹下可以建立“课时教学反思”、“单元教学反思”文件夹等。当然,对资源的分类收集因人而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再对资源的学习与应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从“搬用”走向“利用”,在消化中发展自己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源为自己所用,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源,但如果教师为了“偷懒”,为了应付教学而随便下载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改变,这会走入“照搬照抄”的误区,大大限制教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不断消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例如,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的内容多少不一,内容过多,影响教学效率,内容太少,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在利用这些课件进行教学时可以对适当地对其内容增添或删减;另外,从网络上下载的试题难易不一、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才能提高自己的命题水平。
  再如,我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的一课中,利用甲、乙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对下载的课件中和改编的课件中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在甲班的教学中,我主要按照原下载的课件中提供的主人公求职的案例进行教学,结果发现整节课思路虽然清晰,课堂氛围并不活跃;而在乙班的教学中,我对把原课件提供的教学过程稍微进行了一点改编,把主人公求职的经历以学生课堂现场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结果发现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教学效果相对于甲班更好。
  3.从“读网”走向“读书”,在回归中充实自已
  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于网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那么“读网”和“读书”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呢?
  首先,从阅读的方式上看,“读网”是一种即时性阅读,而“读书”是一种“延时性”阅读,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其次,从阅读的内容上看,“读网”虽然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但网络信息量大且分散,不利于教师系统学习和整合,而“读书”能使教师获得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它相对于信息而言更具有“专业”的属性;再次,从阅读的功能上看,“读网”具有消遣性,教师学习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碰到问题才上网查找,除此之外,“读网”还具有依赖性,教师遇到问题没有独立思考就依赖网络,相比之下,“读书”的目的性、自主性教强,它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懂得把握网络阅读,从“读网”走向“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例如,教师在使用网络备课前,一定要回归教材,研读教参,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在网络上交流班主任工作时切勿忘了读一些班主任管理的书籍,以增加班主任管理的理论知识,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都可认真研读;教师利用网络教研的同时,也可以读一些相关的教育刊物,如《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新教育》(海南)等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时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教师要认清专业化成长的误区,善于“收集”、“利用”、“读书”,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梁淑敏,王国芳.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59-60.
  [2]高向英,王宝训.以信息化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2.
  [3]黄上永.教学要走出信息技术运用的误区[J].考试周刊,2010:175-175.
  [4]曹金玲.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