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信息技术提效教学的有效实践
【作者】 杨晓丽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实现信息技术提效教学需要我们加强为课堂而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媒介和灵活实施教学方法,才能预期变现实。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提效教学;效实践
随着信息化大力推进,处于信息多元社会中的人的信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生存、竞争和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作为培养人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要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科教学就必然担当起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提高教学有效性来予以落实。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就是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实施,这种培养匠人的做法其效果自然也是很低的。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主双优”课改实践当下,提效口号随着“双减”的实施而掷地有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自然应将这一口号行动起来,难过多样化方法实施,使教学在提效的同时也实现增质育人效果。下面,我结合实践而论之。
一、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生学科,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既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个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技能性和伦理性的基础学科。其特点表现为有多种,作为一线老师应正确把握和科学利用,为教与学服务: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其应用普及整个生活,工作更少了。这样应用的广泛性也使得学生学习倍感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能忽视这种学科特点而另作主张,尽可能在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做到科学有据的教学实践。
二、灵活选用教学媒介进行直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本应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完全思清弄明,不需要实施时再作思考,然而,提效教学的实现是个动态的,根据教学调整还是可能发生变化。故而,灵活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媒体得当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对教学效率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几年“优教”实践告诉我,能担任教学媒介的东西很多,如挂图、笔画画、实物等都是可以的,但这些媒介也有功能上不足,那就是单一,不能充分促进多种感官进行协同感知活动。伴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和媒体种类的日益丰富,教学媒介选择范围也必然更加多样化。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介即使相同的教学运用也有不同的实施效果,如有的媒介只能担当声音传递,有的媒体在表现运动方面有优势、有的媒介可感可触。因此,媒介的选择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得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使之服从教学实施需要,并为提效教学发力。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做到精准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选用灵活是确保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其他教学法,这样精准实施,才能使其提质。
一是选用讲授法。传统授课往往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裸口教”的讲授法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作出了贡献,但效率不高。如今,虽然还是少不了讲授法,但其已不是主要,而是作为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配合来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方法的知识讲授,尤其是利于操作兴趣促进。特别是经过改良的现代讲授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
二是选用操作探究法。探究作为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培养的有效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在新技能教学中,其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方法思考,在动手探究中发现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是选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与上文的操作探究法有些类似,都是基于问题和目标的动手操作。不同的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任务”作为驱动推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行动目标。实施“任务驱动”旨在使学生能够在与学习、生活、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实现某项需求,在做完这些工作后,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在运用“任务”进行分组实施时,应遵循科学、适度、适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防止误用、笼统和没有情境性、意义性和可操作性的出现。另外,要提质教学效果实现还需要做到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各个任务之间要互相衔接有逻辑关。这样,同学们才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拾阶而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
四是选用分层教学法。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提质教学就不能再象传统“齐步走”,而要采取梯度设计,分层教学,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让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提效教学要迅速实现,作为执教的我们就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和科学实施的策略创新。只有媒介选用的正确和方法实施的精准,才能起到确保作用。如今,提效号角也吹起,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根据内容和学情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流程,科学选用方法和媒介手段,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清林,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探索,2020年。
[2]张彩霞,对信息技术提效教学的几多思考[J].教育研究,2018年。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提效教学;效实践
随着信息化大力推进,处于信息多元社会中的人的信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生存、竞争和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作为培养人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要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科教学就必然担当起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提高教学有效性来予以落实。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就是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实施,这种培养匠人的做法其效果自然也是很低的。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主双优”课改实践当下,提效口号随着“双减”的实施而掷地有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自然应将这一口号行动起来,难过多样化方法实施,使教学在提效的同时也实现增质育人效果。下面,我结合实践而论之。
一、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生学科,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既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个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技能性和伦理性的基础学科。其特点表现为有多种,作为一线老师应正确把握和科学利用,为教与学服务: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其应用普及整个生活,工作更少了。这样应用的广泛性也使得学生学习倍感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能忽视这种学科特点而另作主张,尽可能在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做到科学有据的教学实践。
二、灵活选用教学媒介进行直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本应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完全思清弄明,不需要实施时再作思考,然而,提效教学的实现是个动态的,根据教学调整还是可能发生变化。故而,灵活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媒体得当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对教学效率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几年“优教”实践告诉我,能担任教学媒介的东西很多,如挂图、笔画画、实物等都是可以的,但这些媒介也有功能上不足,那就是单一,不能充分促进多种感官进行协同感知活动。伴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和媒体种类的日益丰富,教学媒介选择范围也必然更加多样化。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介即使相同的教学运用也有不同的实施效果,如有的媒介只能担当声音传递,有的媒体在表现运动方面有优势、有的媒介可感可触。因此,媒介的选择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得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使之服从教学实施需要,并为提效教学发力。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做到精准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选用灵活是确保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其他教学法,这样精准实施,才能使其提质。
一是选用讲授法。传统授课往往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裸口教”的讲授法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作出了贡献,但效率不高。如今,虽然还是少不了讲授法,但其已不是主要,而是作为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配合来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方法的知识讲授,尤其是利于操作兴趣促进。特别是经过改良的现代讲授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
二是选用操作探究法。探究作为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培养的有效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在新技能教学中,其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方法思考,在动手探究中发现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是选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与上文的操作探究法有些类似,都是基于问题和目标的动手操作。不同的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任务”作为驱动推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行动目标。实施“任务驱动”旨在使学生能够在与学习、生活、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实现某项需求,在做完这些工作后,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在运用“任务”进行分组实施时,应遵循科学、适度、适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防止误用、笼统和没有情境性、意义性和可操作性的出现。另外,要提质教学效果实现还需要做到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各个任务之间要互相衔接有逻辑关。这样,同学们才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拾阶而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
四是选用分层教学法。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提质教学就不能再象传统“齐步走”,而要采取梯度设计,分层教学,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让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提效教学要迅速实现,作为执教的我们就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和科学实施的策略创新。只有媒介选用的正确和方法实施的精准,才能起到确保作用。如今,提效号角也吹起,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根据内容和学情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流程,科学选用方法和媒介手段,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清林,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探索,2020年。
[2]张彩霞,对信息技术提效教学的几多思考[J].教育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