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地方文物保护的思考

【作者】 邓 果

【机构】 四川南充张思德纪念馆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南充市为例

  【摘 要】 文物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时代缩影,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爆发式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也越发重视,通过投入专项资金,建立完善文博系统,文博场馆,认定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对文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制定新的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为地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文物;文物保护;文化遗产

  1. 前言
  关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国家文物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印发<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文物局关于《四川省文物保护工程检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文物保护工作自上而下都受到高度重视,本文就当下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探讨分析和思考。
  2. 南充文物信息与机构现状
  不可移动文物:据四川省文物数据大数据中心文物资源三普数据,南充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8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
  可移动文物:据四川省文物数据大数据中心文物资源一普数据,南充现有可移动文物20293件套,居全省第六位,其中文物系统馆藏文物14111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40件、二级文物265件、三级文物3496件)。2005年珍贵文物调查数据为2078件。
  南充文物机构方面: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1个,文物保护科研机构5个,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14家,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37家。
  文博场馆方面:截止2022年10月,全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27家,完成备案博物馆(纪念馆)8个,其中,一级博物馆1个(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三级博物馆1个(朱德铜像纪念园);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24个。
  3. 文物保护工作潜在问题梳理
  经过调研,各个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物保护管理力量需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分布广,看管监测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多轮机构改革,部分县(市、区)文物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编制人员较少。
  第二,文物保护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由于点多面广、长期失修,中央资金覆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资金覆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财政有限,无法满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保护,近年来,虽然国、省、市财政资金对文物保护经费加大了投入,但是缺口仍然巨大。同时,还存在文物安全技防手段和看护人员费用落实困难等问题。
  第三,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文物保护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偏弱,未能按照文物行业检查标准开展文物保护安全检查,部分看管人员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整改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
  第四,国、省级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全市现有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是寺庙宫观、摩崖造像(附属建筑)、红色革命旧址,以土木结构为主,虽大多配备有消防系统和消防器材,但身耐火等级不高,易燃的特点,加之寺庙宫观存在燃香烧纸屡禁不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第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看护和消防设施薄弱。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105处、县级430处)数量多、点位分布广,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涉及一处多个点位,消防设施配备难度大多是配备少量灭火器、水缸,极少数文物保护单位有消防系统,另外,看护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缺乏。
  第六,碑刻石刻保护难度大。据统计,南充现有县级以上及新发现不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46处,可移动碑刻石刻9处,主要集中在我市高坪区、阆中市、仪陇县、蓬安县等地。现存碑刻石刻总体保存完好,但大部分碑刻石刻均在野外岩体上,不可避免的受到暴晒和雨水淋刷,造成不同程度的岩沙风化,并出现摩崖石刻脱落、脱层的情况,虽然部分碑刻石刻采用搭建附属建筑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大部分辖区内的碑刻石刻多是点分散不集中,量大面宽,全覆盖保护难度大。
  4. 文物保护整体提升的方向 
  4.1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方面
  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设立长期有效的保护协调机制,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理清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在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内统一协调,形成文物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
  4.2 提升行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规范文物保护工作
  着力解决基层文物保护队伍专业知识薄弱,队伍结构不健全现象,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在职和专职人员业务培训,招引年富力强,热爱文物事业,能够吃苦耐劳的专业人才,逐步扭转基层队伍队伍老龄化,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突出问题,以嘉陵江英才工程、帅乡英才工程等扩大人才招引比例,整体提升文物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以适应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要求。
  4.3 加大文保经费投入力度
  资金投入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文物保护方面资金,相较于国、省级文物保护资金还有较大差距,但所要覆盖的范围缺要广的多,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南充地区国、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与市、县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市为1:3.5,市、县级财政投入文保资金总合都不及辖区内国、省级文保资金投入。要实现市、县两级5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覆盖、全面保护较大难度,需要财政逐步加大文物专项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市、县级有较大价值的文物,保障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其次是立足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引进、筹集文物保护资金,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及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4.4 注重利用,开发文物潜在价值
  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期下,加强文物的有效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将有机制的文物资源整合起来,合理规划利用,充实文物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发挥文物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思德同志出生地为例,为更好保护该处文保单位,通过政府牵头,多部门协作,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对文物建筑主体按照要求进行了勘探、方案编制、备案、立项、招投标程序进行修缮保护,同时,以此为依托在文物保护范围外统筹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A级旅游景区、乡镇休闲主体公园于一体,诠释了文物保护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也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配套、休闲娱乐场地,同时还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
  4.5 积极推动老工业区与乡史村史博物馆联合发展
  全市现国有备案博物馆共有8个,文物宣讲、保护辐射范围很有限,多集中在市区、县城城区,乡镇、村社基本无覆盖,积极促进推进乡史村史博物馆建设确有必要,全市现有24个乡史村史博物馆,已完成省级备案的博物馆不到总数的一半,还需加快乡史村史博物馆完成备案,编制管理制度,配备完善消防设施,规范藏品展陈展示,另外,依托现有闲置的老旧工业区+乡史村史社区博物馆+文旅建设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文保点、工业遗址保护,在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评审,可将三普后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未定级文物点,对符合条件的工业遗址纳入申报范围,发动各县(市、区)按照申报要求积极申报。将其纳入文物系统范围可以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和保护,为后续文物资源与文旅融合打下基础。
  积极组织申报四川省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加强文博场馆建设,促进各文博场馆积极收集当地具有历史价值的可移动文物,以及工业相关的日用品、证章奖状、老照片、手抄本等,丰富博物馆藏品,提升工业文物利用率。
  4.6 完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据
  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契机,参考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标准,对现有市、县级以及新发现的有较大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加强全面数据收集整理,行成数据库,包括地理位置图,建设控制地带图,文物建筑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面图、正侧立面图、剖面图,全景或航测照片,文物群体和外立面、内部架构及重点部位照片。收集详尽的文保单位数据,对于后期文物保护、修复或因自然灾害而损坏的文物建筑,进行修复或还原能够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参考,对于后续保护资金合理分配、修复难度研判提供支撑。
  5. 通过网络平台,提升文物资源宣传和利用
  目前,将全市各文博场馆的文物资源数字化并整合到省、市级文旅宣传平台确有必要,省级“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全省用户数量广泛,平台本身
  包括“一中心、三板块”,即文旅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众服务三大板块。可以此为媒介,积极将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录入智游天府平台宣传推广板块,实现全市文物资源整合,推进南充所有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文物资源和藏品数字化进程,通过平台能够实现位置查询定位、预约、在线浏览博物馆近期动态、活动、宣讲、音频、视频、图文资讯等。持续优化服务和品质提升,无缝衔接“互联网+博物馆”,促进文旅资源融合发展。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市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汇集和努力,需要全体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保护意识的提高,也需要新技术和配套体制机制的保障,本文在根据调研情况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地方文物保护提供一些保护思路方向,促进地方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史宗祥.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浅析[J].魅力中国,2018(25):28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G].2017.10
  [3]娜仁花.新形势下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20(16):15-16.
  作者简介:邓果(1989.5-),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张思德纪念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