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实践探究
【作者】 谢 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18年至今,我有幸负责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日常工作。在对普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巡回指导过程中,我们看到普校领导、教师及孩子们在面对全新的领域时感到很迷茫……
一、 状况频出的传统融合班级
随着在全国愈多地方义务教育实施零拒绝政策,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原有的班级管理使得特殊儿童在校状况频出,不利于其发展,也对普通学生的正常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 校园环境的格格不入
传统的普通校园环境,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没有无障碍通道或者电梯,肢体障碍的孩子还需要家长或者老师背上高楼教室上课或上厕所;很多普校没有建立特殊需要儿童的资源教室,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和补救教学需求难以满足;随着年级变化频繁移动的教室让有刻板印象的自闭症等孩子坐立不安.......
(二) 融合学校教师的无所适从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殊孩子,班主任们顿时感觉到来自孩子的监管、安全、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感觉到责任的重大;科任老师们觉得特殊孩子听不懂,说不好,写不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面对这类特殊孩子,老师们纷纷觉得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融合生们只有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三) 形单影只的同伴关系
传统的随班就读班级中,普通孩子的口中,总是说不完的特殊孩子的缺点,他喜欢打人、喜欢揪头发,有时还暴跳如雷,不进教室......我们都不喜欢和他玩。
因此,学校该如何处理个别和全体的关系?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中“不在状况”的特殊儿童?班主任应该怎样引导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对学校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学校与教师需要获得更专业的支持,做出适当的改变。
二、 三位一体齐聚力,共创友善融合班级
一个充满友善氛围的班级,能温暖其中每个人的心灵。为了建立适应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我跟随班就读学校领导和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构建包容开放的融合校园环境,为“融”构筑温馨港湾
1.班级物理环境的改变
(1)融合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安排
老师在安排座位时不能只考虑特殊孩子学习上跟不上,便随意地将其安排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或者边缘处,或者教室最前面及教室的讲台边,导致其随班就混。融合生的位置需要安排在有包容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周围,让这些普通孩子时刻给予关怀和帮扶。
(2)班级环境和物品摆放应考虑融合生实际情况
教室的物理环境应根据融合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要符合其身心舒适度,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温度、光线、通风等刺激因素。如:视觉障碍的学生教室光线不能太暗或者过亮;对声音敏感的自闭症学生的教室应该避免噪杂的路边;对于喜欢固定场所的自闭症孩子,教室尽量保持固定等。
除上述问题外,在班级物理环境的布置中要注重细节。如有视障学生的班级教室过道要保持宽敞通畅,提醒学生书包等杂物务必不能在此堆放;自闭症学生对视觉文字、图片理解相对较快,课表用一日学校生活图片沟通卡来表示等。
2.组建融合教育工作小组
随班就读学校,应该构建出融合教育工作的管理网络,形成校长总负责、特教干部主管、资源教师骨干和教师全员参与并分级管理的网络管理格局。需要建立融合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资源教室的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只有在完善的学校管理机构和制度下,融合教育的开展才会更加有序、有效。
3.深度普及融合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现了形式上的融合,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普通学校还存在一定差距。普通学校领导和教师仍然认为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增加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压力,认为特殊儿童是累赘,他们就应该是特殊学校老师的责任。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大宣传融合教育的力度,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及一系列的事例让普校教师明白融合教育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让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相关技巧,提升普通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管理水平。
(二)争做智慧型的教师,为“融”提供人力支持保障
1.做有教无类的班主任,为“融”保驾护航
作为班主任,要说服班级其他学生和家长接纳班级里的特殊同学,保障班级管理的开展。通过定期开展融合教育主题班会,构建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氛国,组织开展爱心结对帮扶小组活动,增进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情谊。班主任可经常通过班级家长群向家长科普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多传递积极正向的信息,利用各种班级亲子活动,增进融合生家长与班级其他家长的沟通与理解,以此减少因融合生问题而引起的班级矛盾。此外,应利用家长会及家长座谈会等各种集体活动,宣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理念,也可在期末评选最友爱家长或家庭,以此树立榜样,促进班级文化氛围的和谐发展。
2.做因材施教的科任教师,为“融”量身定制
科任老师要为融合生提供合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此类学生易于接受视觉化的刺激,在教具的制作方面,教师需要花费. 一定的心思,教具要清晰,指示具体明了,要多用视觉化的教学提示,这样有助于融合生融人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关注融合生,及时观察学生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融合生的提问要具体、简单、清晰,能够让学生在回答中获得成功感,逐步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老师要给于学生有效的指令,叫他的名字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发布指令时要与学生视线接触,语调平稳坚定,语句简短清楚。如说陈述句“把玩具放在盒子里”,而不是疑问句“为什么不把玩具放进盒子里”,或者发杂啰嗦的“快把你的玩具放到盒子里,你看你还不快点放进去”等。
3.做悦纳包容的小伙伴,为“融”搭建友谊小船
有研究表明,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来说,来自于同伴的友谊和来自于教师的支持同样重要,同伴的接纳能够增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社会交往的机会,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自尊,促进情感发展。
普通学校的小学生,都很纯真善良,他们内心都有一颗相当乐于解决人间疾苦的超人奥特曼的心。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巧妙地将友善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如,老师可以故弄玄虚地告诉大家:“有一个奥特曼体内有一根电路出现了故障,来到了我们学校。他有时不听指令,有时容易走神,迫切需要大家的帮忙。”引起同学们的好奇。然后老师顺势引导:“因为奥特曼受伤了身体很虚弱,总部发现我们年级的一个班级的小朋友特别友善,特别愿意帮助他人,于是把他放到了那个班。同学们猜猜是哪个班?这个受伤的奥特曼是谁?你们愿意接受他、帮助他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要帮助融合生,从而在普通孩子心理播下了友善之种,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同伴的接纳与理解,找到归属感,从而爱上班集体。
三、 成效与展望
经过几年的融合教育实践探究,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普通学校构建了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基本模式。普通学校能按照各自实际情况,持续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不仅学校构建了温馨友善的融合教育校园,老师们大多数均能接受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并为其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融合班级的小伙伴也能悦纳包容融合生,并与融合生互助共进。
融合教育目的在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帮助融台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成长。融合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我们以平等、接纳、理解、宽容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给融合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坚信孩子定会越来越好!
一、 状况频出的传统融合班级
随着在全国愈多地方义务教育实施零拒绝政策,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原有的班级管理使得特殊儿童在校状况频出,不利于其发展,也对普通学生的正常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 校园环境的格格不入
传统的普通校园环境,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没有无障碍通道或者电梯,肢体障碍的孩子还需要家长或者老师背上高楼教室上课或上厕所;很多普校没有建立特殊需要儿童的资源教室,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和补救教学需求难以满足;随着年级变化频繁移动的教室让有刻板印象的自闭症等孩子坐立不安.......
(二) 融合学校教师的无所适从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殊孩子,班主任们顿时感觉到来自孩子的监管、安全、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感觉到责任的重大;科任老师们觉得特殊孩子听不懂,说不好,写不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面对这类特殊孩子,老师们纷纷觉得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融合生们只有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三) 形单影只的同伴关系
传统的随班就读班级中,普通孩子的口中,总是说不完的特殊孩子的缺点,他喜欢打人、喜欢揪头发,有时还暴跳如雷,不进教室......我们都不喜欢和他玩。
因此,学校该如何处理个别和全体的关系?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中“不在状况”的特殊儿童?班主任应该怎样引导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对学校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学校与教师需要获得更专业的支持,做出适当的改变。
二、 三位一体齐聚力,共创友善融合班级
一个充满友善氛围的班级,能温暖其中每个人的心灵。为了建立适应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我跟随班就读学校领导和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构建包容开放的融合校园环境,为“融”构筑温馨港湾
1.班级物理环境的改变
(1)融合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安排
老师在安排座位时不能只考虑特殊孩子学习上跟不上,便随意地将其安排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或者边缘处,或者教室最前面及教室的讲台边,导致其随班就混。融合生的位置需要安排在有包容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周围,让这些普通孩子时刻给予关怀和帮扶。
(2)班级环境和物品摆放应考虑融合生实际情况
教室的物理环境应根据融合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要符合其身心舒适度,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温度、光线、通风等刺激因素。如:视觉障碍的学生教室光线不能太暗或者过亮;对声音敏感的自闭症学生的教室应该避免噪杂的路边;对于喜欢固定场所的自闭症孩子,教室尽量保持固定等。
除上述问题外,在班级物理环境的布置中要注重细节。如有视障学生的班级教室过道要保持宽敞通畅,提醒学生书包等杂物务必不能在此堆放;自闭症学生对视觉文字、图片理解相对较快,课表用一日学校生活图片沟通卡来表示等。
2.组建融合教育工作小组
随班就读学校,应该构建出融合教育工作的管理网络,形成校长总负责、特教干部主管、资源教师骨干和教师全员参与并分级管理的网络管理格局。需要建立融合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资源教室的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只有在完善的学校管理机构和制度下,融合教育的开展才会更加有序、有效。
3.深度普及融合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现了形式上的融合,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普通学校还存在一定差距。普通学校领导和教师仍然认为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增加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压力,认为特殊儿童是累赘,他们就应该是特殊学校老师的责任。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大宣传融合教育的力度,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及一系列的事例让普校教师明白融合教育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让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相关技巧,提升普通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管理水平。
(二)争做智慧型的教师,为“融”提供人力支持保障
1.做有教无类的班主任,为“融”保驾护航
作为班主任,要说服班级其他学生和家长接纳班级里的特殊同学,保障班级管理的开展。通过定期开展融合教育主题班会,构建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氛国,组织开展爱心结对帮扶小组活动,增进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情谊。班主任可经常通过班级家长群向家长科普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多传递积极正向的信息,利用各种班级亲子活动,增进融合生家长与班级其他家长的沟通与理解,以此减少因融合生问题而引起的班级矛盾。此外,应利用家长会及家长座谈会等各种集体活动,宣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理念,也可在期末评选最友爱家长或家庭,以此树立榜样,促进班级文化氛围的和谐发展。
2.做因材施教的科任教师,为“融”量身定制
科任老师要为融合生提供合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此类学生易于接受视觉化的刺激,在教具的制作方面,教师需要花费. 一定的心思,教具要清晰,指示具体明了,要多用视觉化的教学提示,这样有助于融合生融人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关注融合生,及时观察学生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融合生的提问要具体、简单、清晰,能够让学生在回答中获得成功感,逐步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老师要给于学生有效的指令,叫他的名字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发布指令时要与学生视线接触,语调平稳坚定,语句简短清楚。如说陈述句“把玩具放在盒子里”,而不是疑问句“为什么不把玩具放进盒子里”,或者发杂啰嗦的“快把你的玩具放到盒子里,你看你还不快点放进去”等。
3.做悦纳包容的小伙伴,为“融”搭建友谊小船
有研究表明,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来说,来自于同伴的友谊和来自于教师的支持同样重要,同伴的接纳能够增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社会交往的机会,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自尊,促进情感发展。
普通学校的小学生,都很纯真善良,他们内心都有一颗相当乐于解决人间疾苦的超人奥特曼的心。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巧妙地将友善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如,老师可以故弄玄虚地告诉大家:“有一个奥特曼体内有一根电路出现了故障,来到了我们学校。他有时不听指令,有时容易走神,迫切需要大家的帮忙。”引起同学们的好奇。然后老师顺势引导:“因为奥特曼受伤了身体很虚弱,总部发现我们年级的一个班级的小朋友特别友善,特别愿意帮助他人,于是把他放到了那个班。同学们猜猜是哪个班?这个受伤的奥特曼是谁?你们愿意接受他、帮助他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要帮助融合生,从而在普通孩子心理播下了友善之种,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同伴的接纳与理解,找到归属感,从而爱上班集体。
三、 成效与展望
经过几年的融合教育实践探究,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普通学校构建了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基本模式。普通学校能按照各自实际情况,持续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不仅学校构建了温馨友善的融合教育校园,老师们大多数均能接受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并为其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融合班级的小伙伴也能悦纳包容融合生,并与融合生互助共进。
融合教育目的在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帮助融台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成长。融合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我们以平等、接纳、理解、宽容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给融合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坚信孩子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