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柴春如
【机构】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胡麻营镇中心校胡麻营明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进行了“高效课堂研究”,他对研究成果大力地推广,并在教学实践进行验证,通过对目前课堂上出现些存在问题进行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教育理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在长期参与的数学教学中,我总觉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悟程度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生活化”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下面谈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人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二、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杨老师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三、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以新课标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为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车、人、树等数量各是多少?又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让学生观察生活用品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学“分类时,让学生到超市、文具店、服装店等地方观察商品的摆设情况,然后让学生将观察情况带回课堂,与同学交流,他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课堂能不充实、不活跃吗?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回到课堂,又能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抽象为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我在进行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时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与圆柱表面有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结果学生除了带来诸如水桶的油漆面积、制作铝锅的铝皮大小等相关问题有的还把怎么制作罐头盒子的问题也带过来了,面对这种好象比较费事的问题,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找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用纸板制作罐头盒子,形象具体地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各个面,加深了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并认识到实际应用的数据与理想数据的误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人现实生活中,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地为数学学习服务,为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有意识地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玩“的天性,考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杨老师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她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魔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3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一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好玩”为“好学”。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2):52-53.
[2]翟艳霞.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2015(14):187-188.
[3]张艳英.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123-124.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在长期参与的数学教学中,我总觉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悟程度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生活化”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下面谈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人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二、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杨老师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三、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以新课标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为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车、人、树等数量各是多少?又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让学生观察生活用品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学“分类时,让学生到超市、文具店、服装店等地方观察商品的摆设情况,然后让学生将观察情况带回课堂,与同学交流,他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课堂能不充实、不活跃吗?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回到课堂,又能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抽象为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我在进行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时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与圆柱表面有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结果学生除了带来诸如水桶的油漆面积、制作铝锅的铝皮大小等相关问题有的还把怎么制作罐头盒子的问题也带过来了,面对这种好象比较费事的问题,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找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用纸板制作罐头盒子,形象具体地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各个面,加深了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并认识到实际应用的数据与理想数据的误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人现实生活中,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地为数学学习服务,为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有意识地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玩“的天性,考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杨老师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她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魔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3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一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好玩”为“好学”。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2):52-53.
[2]翟艳霞.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2015(14):187-188.
[3]张艳英.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