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探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作者】 何 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火花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不高、集中性和指向性不高,这便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秉承着维持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以更加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便于抓牢学生眼球的方式呈现知识。对此,游戏课堂的构建也就十分必要了。本文就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展开了论述,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仅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还会使小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游戏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进而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他们能在参与课堂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一、将生活化的游戏引入教学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总是喜欢接触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事物,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此外,大量的研究实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越贴近现实生活的知识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越有兴趣,越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考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特别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上课铃响之后,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始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而是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时间这个概念,而时间的主要单位就是时、分、秒,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在现实的生活中,1分钟的时间里,我们都能做哪些事情?”由于这个问题比较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课堂上小学生的思考热情都很高涨。短暂的思考过后,大家都能踊跃发言。有小学生表示“在1分钟的时间里,我们把十页书读完”,也有小学生表示“在1分钟的时间里,我能叠完两只千纸鹤”,还有小学生表示“在1分钟的时间里,我能从家里的1楼爬到3楼”等。在此过程中,有的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1分钟的时间里自己能做完哪些事情,也有小学生的答案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地参加课堂的讨论活动,课堂教学气氛空前活跃,小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本节课要讲授的重点知识“时间的概念”也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进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将富于实践意义的游戏引入教学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特点,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形象思维一般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普遍感到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出现“数学知识太难,我学不会”等类似的想法,慢慢地,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快速下滑,数学成绩的提升也会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从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出发,多设计一些贴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小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将原本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现实形象。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将教材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感到非常困难,有学生可能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将这些概念背下来,但是,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在一些地方非常相似,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混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本节课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两张长方形的纸,其中一张裁成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另一张裁成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看哪位同学用时最短,用时最短的同学就是本次游戏的胜利者,可以获得教师事先准备的一份小礼物。对于此项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包括一些平时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困生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紧张的游戏活动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课本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相反,学生经历了实践之后,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一般情况下,长方形的长边我们就可以叫做长方形的长,而长方形的短边我们就可以叫做长方形的宽,但是在正方形中,由于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我们就可以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正方形的边,而没有长宽之分。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没有记住课本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文字概念,也能对与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将富于實践意义的课堂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将富于合作意义的游戏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小学生对教材大纲要求的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要重点关注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考试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向学生渗透道德、情感、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将一些富于合作意义的课堂游戏引入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优化”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课堂教学游戏,让学生想一想:妈妈早上起床之后,洗脸刷牙化妆需要30分钟,烧水需要15分钟,煮饭需要15分钟,上厕所需要5分钟,换衣服需要10分钟,问妈妈完成这些事情最短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在经过了合作讨论,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同学说“妈妈完成这些事情需要1小时15分钟”,也有同学表示“妈妈完成这些事情其实只需要1小时”,还有同学表示“这个需要看实际情况,如果妈妈煮的是稀饭的话,妈妈就可以利用煮饭的时间做一些别的事情,尽可能节省时间,而如果妈妈需要一直待在厨房的话,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优化”的概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了,在与同学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合作意识增强了,此外,由于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并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视野也得到了拓宽。由此可见,将富有合作意义的课堂游戏引入课堂中,不仅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意义重大。因此,教师需要加强研究,才能真正使富于合作意义的课堂游戏发挥出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数学知识往往会使小学生感到厌烦,非常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尝试将教学游戏引入实际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小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上提到的只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游戏,广大同仁们也可以积极研究,让教学游戏能真正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源自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建立联系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创设丰富情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强化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方程的解法不理解,并且解方程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如下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巧妙化解难题。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一只天平,在天平的左盘中放置一杯水,标记出杯子的质量为50g,在右边的托盘中放置三个砝码,分别是两个100g和一个50g。此时,天平恰好平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天平上,水杯中的水的质量,你们有什么办法求解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商讨共享。通过学生的交流,不少学生提出,本问题的求解,可以直接用250-50=200g的方式列算式求解即可,这也是最常规的求解方法,这种方式的提出便是联系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此外,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将天平中的一个砝码取向,并想象着杯子也能别取下来,让左盘中只剩下水。那么,在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天平也能保持平衡。此时,天平也就相等于是一个等于号,得出水的质量是200g。这种方式的提出,便是解方程的雏形。如教师想要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如果天平中的左盘上放置;两个杯子,杯子的质量都是100g,又盘中放有300g的砝码,分别是两个100g和2个50g,杯子中的水的质量相等。你能计算出每个杯子中水的质量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升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和思考,深化学生对简易方程的解法。在情境中,天平充当了等于号的角色,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快乐课堂随之得以建立。
  二、组织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热情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探索,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进行学习,更喜欢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迎合学生的这一口味,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设置教学问题:当老师掷出一枚骰子后,哪一面朝上的可能性更大呢?你能通过课堂验证的方式检验自己的猜想吗?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在学生的实践探索中,学生开始一次次掷骰子,在期待中记录数据,在自己的实践验证中,逐步认识到:掷骰子后,每一个面朝向的机会是一样大的。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而不是教师生硬告知学生的,学生经历主观体验的过程后,热情更高,学生动力更足,并且对于随机性和概率等抽象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再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直接发放多边形的卡片,并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的方式,将多边形的面积进行肢解、拼凑,将多边形转化成为自己熟知的图形的面积,进而进行求解和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知到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主观实践让学生的热情高涨、印象深刻,对于问题的探索能力和解决能力也就相应增强。
  三、直观呈现知识,减弱理解难度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并且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言简意赅,需要更多资源的充实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直观教学媒体的方式,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呈现在多媒体动画中,以直观性的资源辅助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对称轴、平移、旋转等概念,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大量轴对称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知,并通过动画的方式将图形的旋转动态呈现,经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减弱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也在直观呈现和动态的旋转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美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课堂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得以构建。
  总结
  趣味课堂的构建,让小学生学会快乐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到成长和进步的愉悦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情境、组织体验活动和直观呈现知识的方式開展教学,构建趣味课堂,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妙趣横生、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