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者】 喻静

【机构】 新疆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空间观念;策略探讨
【正文】

小学数学的教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内容上的难易程度在变化,从简单到复杂,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图形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将具体物体抽象成为集合图形的能力,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结合图形联想生活实际物体,并且准确描述图形的运动变化等。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意义

数学是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小学数学都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明白图形,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将空间观念培养融入其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图形,使学生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正确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进行自主思考,时刻理清数学解题思路,从而能够进行对数学几何问题的探究,进一步达到课堂效果,让空间观念融入数学课堂之中发挥有效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

(一)明确练习目的,增强练习信心

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有效提升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对于相关的练习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有效的明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课当中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强,学生在学习问题分析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都需要改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科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

(二)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校班级组织相关的有关数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海报制作和评比活动,为自我的教育在活动的开展中,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可以使得学生在更加充分的参与到实际的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也就可以更好地动员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创造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促进更好地知识学习与空间构思。

(三)实施多媒体教学,建立学生们的空间概念

空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学习概念,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基础。而这对于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而言,空间观念都是一个复杂又难懂的知识盲区。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难以想象的空间观念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们的眼前,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综合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网络,如微课、短视频、电子课件等形式,将空间观念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对空间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空间的概念,进而培养出空间观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为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与比较中培养空间观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形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数学知识,以此来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一来,迅速地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陌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效果良好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然后利用。小组内部不同组员间的差别,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空间几何题目进行充分交流与探讨,利用学生之间更加敢于沟通交流,方便学生展露出自身对于具体的空间几何题目的真实感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科学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空间几何题目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的了解了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能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更为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实践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因此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图形知识变化的内涵和特征,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形成并得以发展。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文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学具,从棱、面和顶点出发,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分析。接着为学生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棒与接头,让学生拼插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学生在拼框架的过程又是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认识到实际操作对学习的帮助,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领域的概念,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空间意识,为渗透空间观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当学生掌握规律和正确的形式之后,在数学知识探究的道路上会出现一步一个脚印的夯实步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昂首挺胸,建立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学东."做数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2(2):90-93.

[2]李应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原创,2022(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