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学习情境创设”的诉求、重点与路径——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
【作者】 何雪艳
【机构】 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程作为高中教育重点课程,既要教学语文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从而使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文章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对学习情境创设实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创设学习情境的诉求、重点以及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学习情境;创设策略;古诗词
前言: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理解知识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使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与学生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学习情境,能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体验到语文科目的学习乐趣,以此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学习情境创设诉求分析
什么是“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利用现实环境以及学习任务引导进行“学”,从而反映出以“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真实、丰富的语文教学情境是培养、发展和表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语文学习情境由个体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专业知识情境构成。“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活动的背景、条件和气氛。有些情况下,“情境”是指在课堂上所包含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说,它是一种真正的、与其自身的人生体验相联系,能够推动深度学习的“情境”。大部分情境创设都要按照课文内容、任务和学习环境来安排。”“创设”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的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是施教者在教学中进行特定的预先设定[1]。
二、学习情境创设重点分析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深入认识李白,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因体式差异而导致的古体和格律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理解李白的人生追求。这三条仅仅对学习内容、重点和目标进行明确。而在学习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对以上三点进行细化重构。第一部分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有关材料,对李白的性格特征进行总结,避免对他的认知产生“空泛化”和“标签化”。第二部分,也是学习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它更多地关注于诗歌形态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理解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的取舍是为了体验梦境、品味作者思想情感,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融入到第三部分教学之中,也是符合教育实践的一种应对方法。第三部分应与“生命的诗意”这一单元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这门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的学习情境创造的关键所在。首先,从编者的本意来分析,本单元的教育意义在于:“领略古代诗歌的韵味,品味古人的丰富情感,感悟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生,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提高人们的审美和品味,从而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这不仅对学习情境创造的重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同时也突出了对学生审美观和鉴赏能力进行训练的重要性。其次,从文本的内涵入手,提出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实际上,这一课的重点在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的探讨,涉及范围广,角度多,有各种解释的可能,具体实施起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此,要抓住学习情境所创造的元素,凸显其核心价值,从学生的情感经验走向理性思考。
三、学习情境创设路径分析
(一)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变换
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也是一项开放活动,不应该按部就班地长期以一种形式存在,否则学生们很快就会对该教学法失去热情。现阶段,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技术的多样性能够为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应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思政教学情境,以思政教材理论知识点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创建一些生动形象的模拟场景。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思想感情,以形象、动词为主。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形式的课文转化为视频、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高,“势拔五岳掩赤城”的雄壮。通过视频以及音乐的引导,跟随体验李白的梦境,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李白在游览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找到文中的主要形象和动词,思考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绪与自身感受是否相符;最后,把握转换句,明确诗人思想和情绪的流动和变化[2]。
(二)结合现实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明悟作者人生追求
自古以来,语言与文字就是一种承载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东西,从古代《论语》《礼记》到西方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百年孤独》,都是他们思想碰撞的产物。但是高中生哪怕是有着接近成人的理解力,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此,高中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课本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目的。要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提升,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素养,伴随着他们的终生学习与发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指出了文章的主题,一般认为它是诗人感慨人生如梦,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憧憬,以及敢与权力斗争的精神品质。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课文内容,明悟作者的人生追求。例如,让学生谈谈现实中有哪些“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例?又存在哪些追求人格尊严以及独立自由,敢与权贵斗争的人。进一步明确诗人的人生追求,“行乐”的对立面为“事权贵”、“事权贵”强调现实理性,“行乐”强调价值理性。换言之,李白既追求“不为王侯,不为官,不为己”的人格尊严,又有儒家的济世论,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的道德观,而“安能”这两个字,表达的是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生追求,更加强烈鲜明。通过学习情境创设,降低课文理解难度,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探究充分体验感悟诗人的理想追求以及精神品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结束语: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学创新改革早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应当是值得每一位高中教师重视的义务和责任。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的教学道路,不断结合学生当前的自身学习需求,持续创新教学方案,创学学习情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开始,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自歆, 刘金侠. "学习情境创设"的诉求,重点与路径——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2021, 000(010):74-77.
[2] 徐慧静. 参与式教学初探——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片断为例[J]. 广西教育,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