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玛伊努尔·阿塔拉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奎雅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为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在德育渗透基础上全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策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切实作用于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并为其适应社会、提升自我、健康成长而奠基。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凭借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被活动吸引,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感受中积累与掌握知识,掌握道德含义,最终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科学地提高德育效果,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不同的方式强化学习引导和实践引领,寓德育于不同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既有认知,使之成长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相对落后,使得德育效果不佳。但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宣讲和灌输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造成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地区,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很多的情况下,道德和法治课程都是由其他教师讲授,这使得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性难以保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丰富情感,进而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好奇心。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苍白,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主动地更新教育理念
  在我国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追随教育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与约束,不断优化与丰富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入探究其中的德育价值,全面优化教学有效性。总体来讲,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当重视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需要做好引导与辅助工作,使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相互探究、相互学习,以此来不断推进德育教育的落实,增强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出小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整体的教学阶段中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根据如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许多学生都有着自信心不足,做事情不够积极主动,不敢接受新事物的问题,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就会更加困难。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这会为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的身心也会更健康地发展,做事情会更加积极主动。
  (三)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除教材之外,课堂以及校园内部也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挖掘并为学生呈现具有较高德育价值的资源,可以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丰富其既有认知。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挖掘和利用不同的德育资源,开展高质量的理想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学习引导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使之能够树立崇高理想,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也需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们对于社会当中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理解和认识,这样在平时的课堂当中也能够拉近学生们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在之后的发展和成长过程当中能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教师在平时建立活动的时候,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活动当中也需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充分锻炼到学生们的各项能力。比如,在清明节附近的日子时,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去进行扫墓,在这个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同时也能够充分地意识到爱国爱党的精神,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其次,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让学生们进行更加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含义。
  (五)融合历史文化,培养爱国思想
  在小学德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开展德育渗透,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当前,小学生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复杂,通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提高文化自信,优化学习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强化文化渗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与形象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来讲,教师既是传授知识者,还是人生导向。所以,教师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增强道德与文化素养,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引导与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向学生渗透德育,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一,教师要在校园当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如在与他人沟通时使用文明语言,不乱扔垃圾等,这样能够顺其自然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上。第二,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做好表率,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主动将德育内容传承与应用下去,以此来有效展现出教师的价值。
  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贯穿落实“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念,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育现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科学指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知情行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7):2.
  [2]谢珊.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