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试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李玉倩
【机构】 新疆和田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有丰富内涵与育人价值。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精雕细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无疑会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材、经典作品的作者、汉语思维、完善教学形式等方面来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和精神形态,凝聚了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抓住此契机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进行弘扬与继承,促使文化视野拓宽,提升文化自觉。
一、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们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能够对学生接纳知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学习到其中包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水平。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体,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辨别能力。结合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说,日常所处的环境对他们以后思维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故学校有必要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培育学生,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由语文教研组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课本剧表演,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延展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空间。
二、以教材为蓝本,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精品,收录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教育专家精心选取和编排的,都浓缩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本身研究透,对每一篇经典文化作品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思想内涵、语言知识、思维方式等都要仔细研读。比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篇目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背景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好地感受烛之武的个人魅力,感受当时他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气魄担当以及大无畏精神。可以是采取播放音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者听到烛之武的表现;还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课文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到“穿越”古代的新奇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还从中体会到了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智慧;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假如自己是烛之武,能不能做到像他那样不卑不亢,言辞犀利。这样既学习了传统的文化经典,又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决心。
三、创设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由于历史时代相差久远,学生对历史背景缺乏感性和理性的感受,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相对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情境,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历史剧或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观看,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剧或纪录片的片断,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便于学生在历史背景下理解传统文化。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以历史文物的方式增强学生直观而真实的历史感受。此外,还可以租借一些仿古的服装、物品,聘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四、合作探究,引导志趣
高中语文所学内容相对复杂,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因而部分学生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面临阻碍,尤其对于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学习难度相对更大,部分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不愿与教师或同学深入交流。面对此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合作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例如在深度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难免接触文言文,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与现代所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因而易产生手足无措之感。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由简单的文言文入手,了解自身熟悉的古人,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言文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悟,使其充分感悟到语文并非仅以冰冷的文字存在,而是有温度的,有情怀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以此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此类探究内容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并无太大关联,但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桥梁,对其后续深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有利。
五、丰富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
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就要丰富和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形式。通常的学习形式包括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教师点拨教学、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等。这种多形式的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入的学习效率。此外,学习的形式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文献中的语句进行描画、对唐诗宋词进行赏析、对故事性强且情节跌宕起伏的戏曲进行表演等,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开设先秦诸子思想讲座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分享交流,让学生全面熟知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知识生动化、可视化、立体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语文这一基础教育学科根本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教育思维,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入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此模式的应用和引导学生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读写算,2022(16):96-98.
[2]张菊霞.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J].家长,2022(29):78-80.
【关键词】 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和精神形态,凝聚了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抓住此契机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进行弘扬与继承,促使文化视野拓宽,提升文化自觉。
一、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们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能够对学生接纳知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学习到其中包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水平。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体,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辨别能力。结合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说,日常所处的环境对他们以后思维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故学校有必要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培育学生,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由语文教研组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课本剧表演,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延展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空间。
二、以教材为蓝本,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精品,收录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教育专家精心选取和编排的,都浓缩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本身研究透,对每一篇经典文化作品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思想内涵、语言知识、思维方式等都要仔细研读。比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篇目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背景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好地感受烛之武的个人魅力,感受当时他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气魄担当以及大无畏精神。可以是采取播放音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者听到烛之武的表现;还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课文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到“穿越”古代的新奇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还从中体会到了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智慧;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假如自己是烛之武,能不能做到像他那样不卑不亢,言辞犀利。这样既学习了传统的文化经典,又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决心。
三、创设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由于历史时代相差久远,学生对历史背景缺乏感性和理性的感受,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相对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情境,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历史剧或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观看,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剧或纪录片的片断,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便于学生在历史背景下理解传统文化。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以历史文物的方式增强学生直观而真实的历史感受。此外,还可以租借一些仿古的服装、物品,聘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四、合作探究,引导志趣
高中语文所学内容相对复杂,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因而部分学生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面临阻碍,尤其对于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学习难度相对更大,部分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不愿与教师或同学深入交流。面对此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合作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例如在深度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难免接触文言文,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与现代所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因而易产生手足无措之感。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由简单的文言文入手,了解自身熟悉的古人,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言文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悟,使其充分感悟到语文并非仅以冰冷的文字存在,而是有温度的,有情怀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以此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此类探究内容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并无太大关联,但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桥梁,对其后续深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有利。
五、丰富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
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就要丰富和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形式。通常的学习形式包括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教师点拨教学、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等。这种多形式的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入的学习效率。此外,学习的形式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文献中的语句进行描画、对唐诗宋词进行赏析、对故事性强且情节跌宕起伏的戏曲进行表演等,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开设先秦诸子思想讲座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分享交流,让学生全面熟知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知识生动化、可视化、立体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语文这一基础教育学科根本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教育思维,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入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此模式的应用和引导学生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读写算,2022(16):96-98.
[2]张菊霞.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J].家长,2022(2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