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童趣作文教育实践策略初探

【作者】 赵春月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纵览中外,从古至今,众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功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杜威更是指出,“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有必要在习作教学中,让“童趣”回归小学作文。本文从小学习作现状、童趣作文的价值意义和如何实践三个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童趣;作文教育;实践策略

  纵览中外,从古至今,众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功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在自身生长过程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对教育者而言,经常地、仔细地观察儿童的兴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为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要求,我们应该采取适合学生并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策略,这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关注儿童本身以及其独特趣味。
  一、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及问题
  小学作文作为儿童表达自己的重要载体,存在着说大话、空话、假话、套话等问题。学生写作不应只停留在内容“真”、情感“真”上,还应进一步体现和激发出儿童时期特有的情趣。
  现阶段,小学生写作缺乏童趣。主要表现:一是作文创作的模式化,缺乏新意。模仿他人作文作为儿童学习作文的重要手段,本应该是提高其作文能力、水平,却变成了限制儿童思维的阻碍,儿童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了然无味。二是作文内容越来越倾向于成人化,缺乏童趣。儿童的作文内容本应该是其真实经历和生活的写照,然而越来越多的儿童受到了成人世界的浸染,远离了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生活情趣,所写内容并非自己的真实生活情趣,因此他们偏向的内容也倾向于迎合成人。三是作文教学模式的成人化。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独有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这同时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学生无法从儿童的角度发掘写作的兴趣。四是作文语言的模式化,缺乏个性。儿童的作文应该是用“童言”说“童我”,用“童心”展“童趣”,由于儿童的经历和感受的生活乐趣不同,其“童言童语”是充满个人色彩的,然而现实中许多儿童作文语言表达缺乏个性。四是作文情感的虚假,缺乏真趣味。具有真实情感的作文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而由于儿童作文中真实的“我”缺位,因而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不由衷的。
  二、让“童趣”回归小学作文
  “小学童趣作文”指的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童年情趣的作文。它是学生以童心体验,感悟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用童言表达喜好,抒发个性特点,再现童趣生活的创作。[1]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坚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尽全力去指引孩子们用“我”眼观世界,用“我”脑思问题,用“我”语表童年生活之情趣。
  用童手写童趣,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趣味,同时,作为关注儿童的生活情趣、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表达能力提高、提升学生作文素养的一种教育载体,小学童趣作文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儿童作文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三、小学童趣作文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唤醒儿童的写作情趣
  1.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对话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儿童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尊重儿童个性化(包容作文立意、作文思维、作文形式、作文语言等),尊重儿童差异化,学会与儿童平等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结合小学生身心的特点,引导他们多从生活中观察、表达,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大自然获取,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去体验大自然;积极组织班级、学校社会实践,从社会生活中采集,如: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街头采访,参观博物馆……在劳动课程中,观察并积累生活信息,布置主题观察报告单等。
  3.唤起童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可依托故事想象,举办活动想象,凭借物品想象,依靠词语想象、看图想象、听音想象,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
  1.降低要求,从兴趣出发
  教师把要求降低,让学生轻松习作;去除功利,让学生放心习作;从兴趣出发,让学生乐意习作。
  2.转换命题、开放习作内容
  转换练笔重心,让习作成为小学生传递内心情感的表达载体,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习作命题应该以儿童视角,尽可能地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少写刻板无味的命题,多练一些他们感兴趣、迎合其心理诉求的题目,新鲜、富有吸引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想象的题目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让学生自由命题。
  3.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
  我们在课堂上引进小游戏,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各类感官,先聊后写、先做后写、先尝后写、先画后写、先想后写,激活童趣,发掘童趣,创设和谐、轻松的习作课堂氛围。
  4.开放习作时空,开放表达形式
  将校内外结合,把课内外统一,学科间进行互动。
  5.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体验,给学生童趣作文的评价不能成人化。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都应多元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尤其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
  四、小学童趣作文教育的分段实践策略
  我们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写话、习作指导方法,使得小学作文教育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写话阶段
  1.画画写写
  儿童对绘画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在涂鸦中将展现自己一颗颗有趣而又灿烂的童心,美轮美奂;他们将在图画中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天际;他们将在线条和色彩中打造自己心中的世界,执着努力;他们将用鲜活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实自然。绘画将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同时,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并在画旁附上文字说明,无需任何关于格式和字数的要求,只要他们乐意画、愿意写即可,因为这只是儿童思想启蒙的第一步,不设限才有可能到达极限。
  2.做做写写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动手是开发智力、灵活大脑的最佳途径之一。大多数低学段的孩子通常对于玩具、积木爱不释手,哪怕是一块橡皮、一张废纸都会玩弄半天,乐在其中。于是,在此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细观察、勤体验,心里如何想,手上如何做,笔下就如何写,在动手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自能写出自身感受到的趣味。
  3.看看写写
  这里的“看”既可以是课内的观察——看图写话,也可以是课外的观察——欣赏自然。但是,无论是哪种“看”,都会令学生产生好奇、惊讶、兴奋的情绪体验,这些积极的情绪会使得学生们乐于表达所看到的事物和景象,并且在兴趣的指引下抒发内心实感。
  4.借助绘本
  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我们应借助绘本简洁精炼的语言、美轮美奂的插图和浅显易懂的故事,挖掘孩子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直接的趣感,让孩子永远拥有和保持那份纯趣。
  (二)习作阶段
  1.日记
  日记展示的是儿童趣味生活和亲身体验,形式不拘,可长可短,不用去想文章的建构,不用思考字数的限制,显得自由灵活,不会对学生造成动笔压力。日记记什么?小学生对自身生活的观察,记事写人,状物写景,记录活动皆可。凡是自己在一天中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脑袋想到、动手做过的,或是觉得新奇有趣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2.周记
  同学们每周把自己经历的东西记下来,形成的文字片段或一篇文章,每周一则即可,不要使其成为学生的负担,因为真的,只要记录和吐露心声即可。要是能稍加逻辑上、结构上的思考那是更好。
  3.成立“童年写趣”文学社
  以校为单位创办文学社,每月出版“习作月报”,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投稿。通过文章的发表让“小作者”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写作兴趣,同时此举不仅萌发了小作者的写作欲望,也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写作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举行童趣作文比赛及作品展
  定期举办童趣作文比赛,每学期对优秀作文进行收集、整理并编订成册,以供全校师生学习、阅读和借鉴,学生在这种比赛、展示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鼓励,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无限乐趣,当学生将写作当作一种愉快的劳动和富有荣誉感的任务时,写作水平自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红琴.童心、童真、童趣: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8):107-108.
  [2] 施丹平.如何让学生作文充满童趣[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12):77
  [3] 蔡雪梅.童趣作文妙趣横生[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1):90-91.
  [4] 袁昌俊.让小学作文充满童真、童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