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

【作者】 应俊芬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有序;全面;抓点;观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生活中去寻找习作素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探索生活的宝藏,写出生活的绚丽多彩。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问题指导,有序观察
  薛法根老师用“问题指导法”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所以,在教学作文《我们的学校》时,我按照薛老师的方法,用八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走进校园是什么感觉?抬头看看天空,天空像什么?再放眼望去,对面是什么?想到什么?我们再看看围墙有什么???围墙内有什么??操场最引人注目是什么?“黄角树”外形怎么样?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去摸摸自己喜欢的植物?同时,用三个问题总结课堂:我们观察了什么?我们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每种事物积累了哪些优美词语?
  学生的文章其实就是那些问题的回答,串联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正如薛发根老师说,“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
  当作文批改完,我又对学生观察过程易写漏的地方进行分析,是指导不具体,还是指导过多?还是指导观察地方太多?还是观察地方选取的景点没有特色……我将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梳理出观察作文最佳的观察顺序。作文讲评课后,我继续有效训练作文“问题指导法”。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问题指导”不仅仅是学会了有序观察,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
  二、调动器官,全面观察
  真正的“观察”,不仅是“看”,而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动用全身感知的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材料。
  当第一单元观察作文批改完后,存在很多问题:观察顺序不太清,表达不连贯、景物特点不突出……或许这些是我们老师的要求过高。但是指导学生的观察顺序还是一个方向一个方向走的,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变方向了呢,我们几个老师纳闷了。我又多读学生文章,字字句句分析,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们指导观察的地方太多,学生接受不了。指导再具体,对于学生来说,那叫费力不讨好。为此,我打算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确定一个小景点进行指导。
  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海棠花长廊处,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手摸、脚踩……俗话说,方法比结果重要。因此,我不急于带学生走到海棠花面前,而是站在五米远的地方,让学生观察,这海棠花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用这样的开头语“远远望去……”有的学生说远远望去,海棠花家族就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有的学生说远远望去,海棠花就像调皮的孩子,挑逗我们和它一起玩;有的学生说远远望去,海棠花叶少花多,惹人喜欢。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想说。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海棠花,更是学生自己调动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力。
  接着,我让学生走到海棠花面前,让他们观察花、叶、干等形状、颜色、味道,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下,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瞧,孩子们纷纷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海棠花,双脚跳起来,伸手捏住了花,仔细打量起来,好像在思考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另外一些孩子组成团,一人压住枝丫,一人握住花瓣,其余的孩子凑近花儿嗅嗅。他们发现了什么,飞快地跑过来,告诉我,海棠花香味很淡很淡。还有一部分孩子集体挽着手臂,闭眼深吸,感受海棠花的清新……我边给学生照相,边驻足欣赏。海棠花一簇簇、一堆堆,如团团火焰,在极少的绿叶中熊熊燃烧。海棠花毫不遮掩地展示出自己的娇艳,美了学生,陶醉了我。
  一名学生一手拿着什么,惊讶地叫道:“老师,你看这是什么?”我凑拢一看,原来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树叶。我好奇地问她怎么发现的。她翘起左食指,沾沾自喜地说,发现叶柄上还有这么小的叶子,太可爱了,情不自禁地摘下来了。另一个孩子抒情着:“其实,这就是叶子小时候的样子。小得好可爱。”?其他孩子瞅见我们在谈论什么,一下子拥过来,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孩子们的发现很多,看到了平时从未注意过的景象。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我的思维也跟着打开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带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观察后,我们回教室,孩子们花了十分钟左右,写了这次片段描写,我批改完后,还是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选择一个景点,除了观察顺序的指导,景物的写法还需要做细致的指导。比如花形用眼看、手摸、鼻闻等调动多种感官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写具体。以此类推,海棠花的花、枝、干等方面,也这样让学生由扶到放,先说后写,步步到位,强化训练。
  三、取主舍次,抓点观察
  所谓的“点”即为特征,是指人的个性、物的差异和事的不同。毛泽东说过,世界万物有着各自的特征,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新课标指出:学生观察生活,抓住特征如实地反映生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观察,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才能把事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才能使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学会取点舍面,捕捉事物最新颖、最有特点的地方来写。如写动物,我们不仅是从动物的外形上去认识动物,还需从动物的活动方面去观察、了解动物,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动物、写好动物。如让学生写鸟的外形特征,先出示几种不同的鸟,说清认出鸟的理由,这一过程就是学会观察事物不必面面俱到,只取与众不同的点。如让学生观察人物,组织学生观察人高兴和悲伤时的表情、行动,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的外貌,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外貌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
  观察能力的培养,感知了事物的外表美,更要去发现,“留心”感受事物内在的美。正如管建刚老师《“发现”重于“观察”》一文写道:“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蒋方舟的成长过程,说:‘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呢?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说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于是,管老师认为“留心”比“观察”还重要。只有留心,我们才能将目光引向事物的内在。而往往内在的东西,是丰富的,难以捉摸的,与众不同的。我们只有刻意去、努力去强化自己“留心”万事万物,才能写出“观察”不到的美。
  那就擦亮你的眼睛,点亮你的心灵,用心观察身边的日常事物,它将使你获取知识,发现真谛。 
  参考文献:
  [1]杜磊哲.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2015.
  [2]刘济远.小学作文导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