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作者】 谢芳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需要我们将此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教给方法、引导研读深掘教材、学以致用引导实践。
  【关键词】 初中历史;自学能力;培养;有效方法

  “双主双优”新课改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实践展开,注重“自主”和“自律”,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培养,是一次以“双主”为导向的“优教优学”。而在这种改革中,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要求一线老师转变观念而再实施,否则仍是空话。历史作为应考科目之一,要强化学生自学能力以实现自能学来提效其实也是很有效的路径,但这需要时间来培养。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大力度来创新教,以实现“不教”而自学的效果。下面,我谈谈有效方法。
  一、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建构课本知识的方法
  从基础抓起,夯实课本知识。以自学为径实现课本知识的掌握、建构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技能,同时也是其他学习技能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与掌握的途径与方法,而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主要是由下列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点、概念识记、理解的便捷途径。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就必须讲究学习的快速性、记忆的持续性和再认知的精确性。历史学科有自身的学习需要,每个知识点和概念都有各自的记忆方式。如何找到和把握它们的实践路径,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探索方便的记忆技能,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建构都是有益的。作为历史老师就要结合具体知识情况而教给学生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一方面,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能够把抽象的记忆转化为意象的回忆,并能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找到最有意义的理解识字路径,增强以交流为径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相互说说中增进记忆。
  (二)教给学生探索概括掌握知识内容基木要领的方法。历史教材中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包含了原因、经过、影响、意义等几个部分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建构,学生如果依靠记忆来学习往入是不如人意的。为了改变这种效果不佳,作为执教者就要将复杂知识转化为简化的可感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地整合与重组,从而实现对记忆元素的抽取与应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来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句子的关键字,可以是动词或名词,或者通过精简语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法重点理解基本要领。对于“较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学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要领,如根据“集合”的数学原理,将各个信息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分解和组合,从而建立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认知结构,当然也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促进知识建立的有序性和链接性。
  二、引导研读,深掘教材促进知识产生联系
  历史学科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就是有些知识过于“散”,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给记忆增大难度。为了让学生快乐学历史,我们应仔细研读,深掘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发掘与联系教科书知识,主要涉及学科知识的挖潜、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近年考试的一个重点。只有在充分地发掘与链接教科书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时,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才能有效率,才能使他们整体学习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这一点,作为执教者不论是在教学设计时还是在课堂实施时都要注意践之。在这儿,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认为特别要引导学生具有善于掘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的能力。教科书中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都是以显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的,而且能直接表现主题。这部分内容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读取。对于初中学生,他们难以看到图表背后的隐性知识,更难以掘出文字行间的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深度发掘与关联,促进知识的转移。1867年,对于美国从俄国买下阿拉斯加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其显性知识就是美国领土扩张,学生易感知到的。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隐性知识就是说明了俄国是一个横跨欧、亚、美三个大陆的国家。象这样隐藏在教科书中的知识还很多,可以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探究,以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应用为基础,以解决各种历史考题或与历史相关的综合性考题;这也是最常见的测试方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既有社会问题,也有对个体问题的处理,这也是历史学被列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直接原因。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历史实践,在史论结合、观点辩论、以史为镜过程中去应用历史规律和历史方法,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有了这种体验和经验,学生自学兴趣和信心都会得到大幅提升,更能成为“乐之者”。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作为提效提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达成,不能仅为“求分”而注重“教以应试”,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我们才能“不教”以提效。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周期短暂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有效方法的运用使他们有自能学的方法和能力,这才是我们每门“培根”“增慧”学科的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巫艳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
  [2]周孝梅,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历史教学,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