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措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 杨桂华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欲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持续有效地提升,我们唯有创新作文教学教学之匙,从兴趣强化入手,丰富教法多措促进,让学生在逐渐提高写作信心的过程中使他们写作能力达到新课标要求。
【关键词】 小学作文;多措;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促进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很多学生“谈文色变”,畏惧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无素材来源即“无米可炊”。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加强学生素材积累,授予写作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写好作文。下面,我结合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多措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实践之匙。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源于观察习惯。所以,我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小学学生虽然实物观察有一定能力,但具体细节掌握还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会课、晨读课、大课间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授予学生写作方法
当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授予写作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一)帮助树立写作信心。写作信心虽不是写作方法,但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现行学生怕写,没有作文信心,一写思维就紧张,感到“无米可炊”,无话可说。但当教师耐心引导后,又能思如泉涌。这其中就有写作信心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教学中要给学生鼓励。在作文命题时也要做到范围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选择合适题目,开发学生写作潜力,使之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
(二)引导学生筛选素材。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筛选素材。
(三)引导从范文中学方法。学生搜集到作文素材后,还不善于将表象材料和语言组合成创造作文,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利用搜集的材料去谋篇布局。而教材每一篇都是最好的范文。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范文引路,让学生从选材、构思、立意、布局、语言表达等方向去思考、分析。教给学生将表象材料和语言材料组合成创造作文,培养谋篇布局、文字表达的方法。
(四)引导写出真情实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的角度,走近学生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
四、利用多媒体大屏教给自能改文方法
提升写作能力不能少了自能改文的方法教给。实践中,为了使这一方法有效运用到学生写作润色中,我们就可对学生以前作文进行多媒体大屏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修改,让他们在获得方法后自能改文。这样,他们才会把更好的作文展开在我们面前。这一点,我们传统作文教学难以做到,今天很好解决,利用手机拍照即可上传到多媒体大屏上,也可通过投影方式来展开。在示范中我们可把改文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学生接受也直观,几次实施之后学生就学会了修改方法。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采取拾阶而上的策略,逐步提高作文难度,让学生树起写作信心,在乐于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从而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邓艳丽,小学生写作提升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科研论坛,2019年。
[2]冯永辉,略论情境教学法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0年。
【关键词】 小学作文;多措;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促进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很多学生“谈文色变”,畏惧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无素材来源即“无米可炊”。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加强学生素材积累,授予写作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写好作文。下面,我结合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多措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实践之匙。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源于观察习惯。所以,我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小学学生虽然实物观察有一定能力,但具体细节掌握还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会课、晨读课、大课间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授予学生写作方法
当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授予写作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一)帮助树立写作信心。写作信心虽不是写作方法,但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现行学生怕写,没有作文信心,一写思维就紧张,感到“无米可炊”,无话可说。但当教师耐心引导后,又能思如泉涌。这其中就有写作信心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教学中要给学生鼓励。在作文命题时也要做到范围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选择合适题目,开发学生写作潜力,使之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
(二)引导学生筛选素材。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筛选素材。
(三)引导从范文中学方法。学生搜集到作文素材后,还不善于将表象材料和语言组合成创造作文,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利用搜集的材料去谋篇布局。而教材每一篇都是最好的范文。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范文引路,让学生从选材、构思、立意、布局、语言表达等方向去思考、分析。教给学生将表象材料和语言材料组合成创造作文,培养谋篇布局、文字表达的方法。
(四)引导写出真情实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的角度,走近学生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
四、利用多媒体大屏教给自能改文方法
提升写作能力不能少了自能改文的方法教给。实践中,为了使这一方法有效运用到学生写作润色中,我们就可对学生以前作文进行多媒体大屏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修改,让他们在获得方法后自能改文。这样,他们才会把更好的作文展开在我们面前。这一点,我们传统作文教学难以做到,今天很好解决,利用手机拍照即可上传到多媒体大屏上,也可通过投影方式来展开。在示范中我们可把改文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学生接受也直观,几次实施之后学生就学会了修改方法。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采取拾阶而上的策略,逐步提高作文难度,让学生树起写作信心,在乐于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从而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邓艳丽,小学生写作提升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科研论坛,2019年。
[2]冯永辉,略论情境教学法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