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盘县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 张 丽
【机构】 贵州省盘州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课题编号:2021LPSY094
【摘 要】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结合盘州市第十一中学实际情况,红色资源信手拈来,携手探寻红色资源,共同传承红色文化,为六盘水市红色革命精神文化添砖加瓦,为贵州省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十一中为红军校,这条件得天独厚,有基础就有平台,有平台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特色,将盘县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教育教学中,迫在眉睫,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是我校的共同奋斗目标。
【关键词】 盘县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源流。盘县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盘县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盘县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许多先进思想,丰富的精神、优秀的特质等,融入到中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国内相关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邓幸俊 赣南师范学院纪委 赣南师范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其文章《学校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论述了积极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黄超在《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中论述了红色文化遗产,它们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探索有效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手段以及资金技术条件有限,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然存在很多问题。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其文章《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研究》中论述到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上的完全一致的。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
这一梳理让我深深思索,我们对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知道多少,又传承了多少,以后的贵州人又有多少能记住家门口的红色文化遗产?
三、传承盘县红色文化的背景意义
(一)历史背景意义,传承盘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在贵州省的红色土地上,有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经典遗址,贵州省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染上了鲜艳的红色,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农村找到了解放全国的正确道路,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迈向胜利的新方向,开始从挫折中走了出来,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贵州省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还有许多贵州人不知道“盘县会议”的重要性、盘县红军桥的代表性、盘县三线建设的典型性、盘县红军槐的传承性……贵州省的红色文化除了以“遵义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以外,其他县市的红色文化在发展速度和深度上都与其他省有很大差距。
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传播不广,辐射小,资源开发不够重视,挖掘浅,很是遗憾贵州省的大量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好好的利用,尤其盘州市的红色文化更是没有让人好好感受到,方向与民族大发展步调不一致。
我们家门口的红色经典,红色基因都无人知晓,更谈不上“不忘初心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大量家门口的红色文化沦为完全没有开发过的原生态文化,濒临灭绝。我们对这些红色文化的遗产应该具有保护意识,不能袖手旁观。
在此,作为一名盘州的普通教师,更应该让学生们明白“红色基因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二)学校背景意义,传承盘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盘州市第十一中学: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盘西重镇,入滇咽喉”亦资孔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学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宗旨。以“树心立德、爱国强家”为办学理念。提出一个特色: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创建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示范校”全新的办学模式,为打造一所“有温度、有历史”的优质示范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坚持红色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激励学生成长;进一步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使其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2013年9月以前盘州市第十一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全称为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后校园内空间狭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教学活动有很大压力,于是选址重建、更改了校名。由原来的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改为了盘州市第十一中学。在学校的老校区,有一棵红军长征时路过并播种种下一棵槐树苗,种下的一颗红色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历届学生都会在红军槐下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共青团员在红军槐下举行入团宣誓,学校的校歌名就叫《红军槐》,现在,学校常组织学生在红军槐下进行红色文化传统教育。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红色革命精神更应该口口传诵,代代相传,寻红色记忆,倾听历史回响。在市县教育局的带领下,盘州市第八小学(红军小学)与盘州市第十一中学(红色文化传承学校)携手寻找红色足迹,联袂传播红色经典,以“红军槐”为传承主载体,做好小学、初中红色文化传承的交接棒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在寻找红色足迹中,感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老一辈优秀的革命传统,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红旗飘扬引向前,色彩鲜亮梦趋圆,足踏实地跟党走,迹象归真必擎天!
(三)传承盘县红色文化、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红色代表了权威、勇气、革命等意义。
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可以借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来“传、引、联”。
党和国家对红色文化是极其重视的,结合盘州市第十一中学和实际情况,红色资源信手拈来,携手探寻红色资源,共同传承红色文化,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六盘水市红色革命精神文化添砖加瓦,为贵州省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十一中和八小都为红军校,这条件得天独厚,有基础就有平台,有平台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特色,建设有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是我们两校的共同奋斗目标。
1、探寻红色足迹:中小学学生学会寻找红色文化,积累红色资源,牢记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弘扬红色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品质。
2、传承红色文明:用典型红色事例来指导生活,熏陶情感,教育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铭记经典,传唱经典,让校园文化绽放异彩,特色凸显。
文明传承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初中将用联合小学方式,携手共进,传承文明。2021年习主席指出,必须倡导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引导孩子寻求榜样力量,给孩子在道德品质、文明言行上作表率,真正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总之,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探寻,将我省红色文化尤其盘县红色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强化红军学校的魅力与特点,同学们都能说出我省红色文化的故事,都能传唱红色之经典。感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精髓,完成红色文化本土教材,完成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坏境的打造。通过“红色足迹 携手探寻”系列活动,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小学初中德育无缝衔接好路子,获得切实可行的实践技巧与方法,让红色文化辐射性影响市里的其他学校,从而有效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幸俊 赣南师范学院纪委 赣南师范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2]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研究》
[3]曾春云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4]汤红兵 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开发<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5]黄超 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才智2009(8):210-211
[6]孙炳芳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
[7]朱桂莲 《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评述》
[8]《贵州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