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学的高效开展策略
【作者】 胡梦露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铁克其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提高小学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每个老师的职责与使命。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认识还非常薄弱,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环境与教学主体的特殊性面前,教师要对其有一个充分的、客观的认识,在把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在新时代能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积极、执着的探究美术知识的奥秘。除此之外,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个性等的不同,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应该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跑道”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唯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主体上,让学生重视美术、热爱美术,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进而真正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时,其教学目的之一便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中国传统山水作品,感悟传统绘画的山水情怀,对其独特魅力以及表现技法有清晰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三点透视,而其中的留白更是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感悟画家的情感抒发。在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认识之前,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习惯,先对绘画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故事进行细致的讲解,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兴趣,如《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可以通过鉴赏视频丰富课堂形式。然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实中并没有找到富川山居图中的景色?”“艺术家是如何进行主观创造的?”以这些问题引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技法、情感表达等的讲解。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最终实现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应更专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带有情感创作的作品才会拥有灵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趣味引导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故事或者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课堂氛围。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教师才能够通过传授美术技巧,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将故事、游戏、谜语、音乐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融合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会美术的魅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教学时,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外观、结构以及装饰色彩等特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语言,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以经典古建筑和园林的小故事为课堂导入,以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期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建筑有什么特点?”“建筑与社会思想、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中国古建筑的构造,让学生对其有更为立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不同风格以对应风格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对艺术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美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一定要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价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疑问进行梳理、整体的、客观的认知,从中总结经验。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的建议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结束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作品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公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拍照记录,作为他们下一次活动的参考,超越自己才是更好的成长。对于鉴赏教学,则可以以作品鉴赏分析为测评展示,让为学生出示课堂主题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对该作品做出品鉴,以此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程度,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鉴赏教学时,在课堂上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分类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理解了这一时期经典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方法归纳出古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杰出之处。以此检核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鉴赏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学生进行鉴赏分析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当然,对于严重违背鉴赏风格的学生教师还是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入人的角色积极启发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评价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难点,让学生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更为正面的情绪体验,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也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最后通过成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不断的提升,只有这样的闭环教学才能将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洪诗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10):56-56.
[2]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6):123-124.
【关键词】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认识还非常薄弱,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环境与教学主体的特殊性面前,教师要对其有一个充分的、客观的认识,在把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在新时代能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积极、执着的探究美术知识的奥秘。除此之外,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个性等的不同,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应该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跑道”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唯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主体上,让学生重视美术、热爱美术,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进而真正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时,其教学目的之一便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中国传统山水作品,感悟传统绘画的山水情怀,对其独特魅力以及表现技法有清晰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三点透视,而其中的留白更是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感悟画家的情感抒发。在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认识之前,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习惯,先对绘画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故事进行细致的讲解,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兴趣,如《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可以通过鉴赏视频丰富课堂形式。然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实中并没有找到富川山居图中的景色?”“艺术家是如何进行主观创造的?”以这些问题引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技法、情感表达等的讲解。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最终实现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应更专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带有情感创作的作品才会拥有灵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趣味引导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故事或者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课堂氛围。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教师才能够通过传授美术技巧,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将故事、游戏、谜语、音乐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融合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会美术的魅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教学时,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外观、结构以及装饰色彩等特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语言,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以经典古建筑和园林的小故事为课堂导入,以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期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建筑有什么特点?”“建筑与社会思想、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中国古建筑的构造,让学生对其有更为立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不同风格以对应风格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对艺术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美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一定要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价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疑问进行梳理、整体的、客观的认知,从中总结经验。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的建议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结束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作品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公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拍照记录,作为他们下一次活动的参考,超越自己才是更好的成长。对于鉴赏教学,则可以以作品鉴赏分析为测评展示,让为学生出示课堂主题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对该作品做出品鉴,以此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程度,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鉴赏教学时,在课堂上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分类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理解了这一时期经典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方法归纳出古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杰出之处。以此检核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鉴赏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学生进行鉴赏分析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当然,对于严重违背鉴赏风格的学生教师还是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入人的角色积极启发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评价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难点,让学生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更为正面的情绪体验,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也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最后通过成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不断的提升,只有这样的闭环教学才能将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洪诗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10):56-56.
[2]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