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者】 李 丹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要提升有效性,完成“让学生人人获得有用的数学”的教学重任,就必须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实践,让学生从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技能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优化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外作业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中期强化,或后期的补充延伸。这种以时间为界来划分数学课外作业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都是很大的。但要真正起到良好效果,并非随意拿几道题目就可实现,当然,撒网式的题海战术更不可来实现,反而让学生仅有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可能被扼杀。因此,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当前,就需要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既能完成作业应有功能的实现,同时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这儿,我们仅以新授后的课外作业进行探讨,谈谈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数学课外作业的现状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大量应用去转化知识为技能。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科。但经历书本知识后,学生学习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因此一些学生不愿学习数学,导致不愿意认真完成数学作业。数学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但课外作业一直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行为,没有学生的参与设计,再加上我们教师为“应试”,常会给学生分配太多的课外作业,内容缺乏目的性、启发性、创新性,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机械重复次数多,更多的抄写和计算,让学生学有所累,却没有得到更多地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更乏味,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生做得多,批改少,学生没有参与到作业后期的评估环节中,导致作业只能无反馈。最后,作业缺乏分层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差异,统一性的作业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传统数学课外作业亟须更改。
二、数学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要使作业应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作业实践,我们就必须对之进行优化设计,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针对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和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有机结合。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可从这三种途径去优化实施。
(一)寓作业于快乐,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是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实践的动力源泉。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反复抄写和计算,单一的作业方式,不仅使人感到乏味,还会扼杀兴趣。因此,有效的作业设计首先就要体现趣味性,有吸引学生去作业的诱惑力。为此,我们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去优化处理。一是增加作业样式,多样化本身就带给人新颖感,能让人产生参与兴趣;二是增加作业内容,尽量把所学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呈现,同时,并使之更有分层性,能让学生学有成就感,是提升他们学习信心的最好方式。作业也应有这种功效,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才是他们积极参与作业实践的动力来源。
(二)寓作业于生活,体现实用性。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去实施教学。而课外作业,无疑是“到生活中去”的最好实践平台。因此,我们在优化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有这种意识,寓作业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作业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从学生身边搜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他们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数学作业来。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计算后,我们可设计这样一道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来:请你调查某超市里鱼、虾、蟹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海鲜和蔬菜各一千克,可以有哪些买法?
(1)完成表格。
(2)小红妈妈的买法有哪些?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体现了生活性,又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寓作业于操作,体现实践性。常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学得好,记忆牢。对于数学这门实践性强的工具学科,如果仅有文本知识,那既枯燥又忘得快。而只有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操作,才会学得好,记得牢,并且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例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时,我们可以这样来优化作业设计:在分别写上1-9的数字的卡片上,让学生一次拿出两张卡睡,并报出两张卡片相加是多少?这样的操作作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带学生到公园里去,找出公园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砖,量一量长和宽,计算他们的周长,看哪种面积大?在实践作业中,很多学生自然就会有这样的认识:操作是用好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总之,要使课外作业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我们就应积极优化,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实践模式,让学生从传统作业中解放出来,去开展新的作业实践,才能收到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如何让课外作业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J].中小学管理,2018年。
[2]刘晓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9年。
[3]邱丽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探析[J].教育探索,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优化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外作业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中期强化,或后期的补充延伸。这种以时间为界来划分数学课外作业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都是很大的。但要真正起到良好效果,并非随意拿几道题目就可实现,当然,撒网式的题海战术更不可来实现,反而让学生仅有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可能被扼杀。因此,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当前,就需要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既能完成作业应有功能的实现,同时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这儿,我们仅以新授后的课外作业进行探讨,谈谈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数学课外作业的现状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大量应用去转化知识为技能。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科。但经历书本知识后,学生学习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因此一些学生不愿学习数学,导致不愿意认真完成数学作业。数学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但课外作业一直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行为,没有学生的参与设计,再加上我们教师为“应试”,常会给学生分配太多的课外作业,内容缺乏目的性、启发性、创新性,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机械重复次数多,更多的抄写和计算,让学生学有所累,却没有得到更多地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更乏味,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生做得多,批改少,学生没有参与到作业后期的评估环节中,导致作业只能无反馈。最后,作业缺乏分层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差异,统一性的作业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传统数学课外作业亟须更改。
二、数学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要使作业应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作业实践,我们就必须对之进行优化设计,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针对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和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有机结合。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可从这三种途径去优化实施。
(一)寓作业于快乐,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是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实践的动力源泉。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反复抄写和计算,单一的作业方式,不仅使人感到乏味,还会扼杀兴趣。因此,有效的作业设计首先就要体现趣味性,有吸引学生去作业的诱惑力。为此,我们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去优化处理。一是增加作业样式,多样化本身就带给人新颖感,能让人产生参与兴趣;二是增加作业内容,尽量把所学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寓言等形式呈现,同时,并使之更有分层性,能让学生学有成就感,是提升他们学习信心的最好方式。作业也应有这种功效,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才是他们积极参与作业实践的动力来源。
(二)寓作业于生活,体现实用性。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去实施教学。而课外作业,无疑是“到生活中去”的最好实践平台。因此,我们在优化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有这种意识,寓作业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作业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从学生身边搜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从他们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数学作业来。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计算后,我们可设计这样一道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来:请你调查某超市里鱼、虾、蟹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海鲜和蔬菜各一千克,可以有哪些买法?
(1)完成表格。
(2)小红妈妈的买法有哪些?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体现了生活性,又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寓作业于操作,体现实践性。常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学得好,记忆牢。对于数学这门实践性强的工具学科,如果仅有文本知识,那既枯燥又忘得快。而只有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操作,才会学得好,记得牢,并且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例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时,我们可以这样来优化作业设计:在分别写上1-9的数字的卡片上,让学生一次拿出两张卡睡,并报出两张卡片相加是多少?这样的操作作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带学生到公园里去,找出公园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砖,量一量长和宽,计算他们的周长,看哪种面积大?在实践作业中,很多学生自然就会有这样的认识:操作是用好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总之,要使课外作业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我们就应积极优化,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实践模式,让学生从传统作业中解放出来,去开展新的作业实践,才能收到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如何让课外作业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J].中小学管理,2018年。
[2]刘晓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9年。
[3]邱丽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探析[J].教育探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