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实验,促进小学数学的知行合一
【作者】 吴 丹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哈拉苏农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数学这一科目是一个逻辑性较强,并且需要知识和实验相结合理解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课程中知识和实验穿插内容的比例,知行合一,以知识为基础,多进行实验的体验,也就是数学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强化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逻辑思维,学会通过实验结果来阐述原理,开拓思维,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锻炼自己的实验意识和表达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成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小学数学;知行合一;数学实验
在小学教学中,较为枯燥和理解困难的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改变,让学生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方法主动学习数学,就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知识和实验,知识和实验的过程。针对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知识与实验的结合有一个更为合适和贴切的词语可以来解释,那就是“知行合一”,以知识来促进行动,再用行动来进行求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学习知识,亲自进行数学课程的实验,做到提高学习效率,应用于日常生活,开拓自己的思维,最终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实验求知精神。
一、改进模式,提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知行合一是方向,实际教学则是要体现出知行合一这一方向。在这样的方针下,实验固然重要,知识也是进行实验的必要基础,没有一个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要怎样进行知识与实验的平衡,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改动教学模式的第一点,就是掌握好“教”与“学”和谐的教学关系,将二者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速度和深度;改动模式的第二点,是要进行足够的知识奠基,在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教授一定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再进行教学;改动模式的第三点,就是要让学生多进行实验,加大课程实验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去接触实验。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在课前带着学生先进行多边形面积的一个概念和知识上的认识,让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不觉得陌生,再进行几个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心中有具体解决方法的一些印象,为学生之后的自主实验进行奠基,提高学习的效率;知识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实验,拿起身边的多边形图案物品进行分析,试着推理计算它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彻底理解之前的知识点。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式的改动是较为重要的部分,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它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一个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在知识转为实验逐步的步骤中形成较为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应用实验,结合生活
实验和生活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永远都是为我们对学科理解进行服务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物品或事件,再将生活与课程内容进行对比,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这里有三个进行试验的方法。首先是第一点,学会联系。学生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做到精准联系联想,快速理解知识内容;第二点,是教师创造情境。在学生一时想不到合适的联系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第三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常常提起生活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例子,让学生有一定的印象,从而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联想到教师提到的例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举例来讲,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教案和准备,在课堂中渗透“圆”的例子,让学生有一定的印象;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画出一个圆,学生则要在有限的工具中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在部分学生想不到方法时,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情境:“圆规是怎么画出一个圆的?以一个点为中心,另一边进行画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将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教学实验中,可以有效贯彻“知行合一”方针,为学生搭建自主联想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全面发展,思维启迪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思维是天马行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知行合一”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人格。教师要在思考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主吸纳;在学生的主动性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教师要在这个问题中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可以以做实验的方式,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去直接买个一笼子的鸡和兔是有点困难,但是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教师制作一个鸡兔同笼的画面,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选择“让笼子里的兔子都抬起前爪,让鸡抬起一只脚……”等实验内容,从而用一种较为有趣的方法向学生反推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对问题记忆深刻;同时,这样的方法还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与创造力,最后还要对学生的有效方法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懵懂时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才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科中贯彻“知行合一”方针,将知识和实验进行全面结合,让学生可以迅速的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学科的乐趣,发散自己的思维,自主学习,从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细致专心的生活方式,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添顺. “知行合一”理念下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2):76-77.
[2] 戈健.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2019(36):60-61.
【关键词】 小学数学;知行合一;数学实验
在小学教学中,较为枯燥和理解困难的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改变,让学生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方法主动学习数学,就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知识和实验,知识和实验的过程。针对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知识与实验的结合有一个更为合适和贴切的词语可以来解释,那就是“知行合一”,以知识来促进行动,再用行动来进行求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学习知识,亲自进行数学课程的实验,做到提高学习效率,应用于日常生活,开拓自己的思维,最终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实验求知精神。
一、改进模式,提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知行合一是方向,实际教学则是要体现出知行合一这一方向。在这样的方针下,实验固然重要,知识也是进行实验的必要基础,没有一个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要怎样进行知识与实验的平衡,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改动教学模式的第一点,就是掌握好“教”与“学”和谐的教学关系,将二者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速度和深度;改动模式的第二点,是要进行足够的知识奠基,在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教授一定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再进行教学;改动模式的第三点,就是要让学生多进行实验,加大课程实验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去接触实验。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在课前带着学生先进行多边形面积的一个概念和知识上的认识,让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不觉得陌生,再进行几个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心中有具体解决方法的一些印象,为学生之后的自主实验进行奠基,提高学习的效率;知识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实验,拿起身边的多边形图案物品进行分析,试着推理计算它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彻底理解之前的知识点。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式的改动是较为重要的部分,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它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一个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在知识转为实验逐步的步骤中形成较为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应用实验,结合生活
实验和生活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永远都是为我们对学科理解进行服务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物品或事件,再将生活与课程内容进行对比,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这里有三个进行试验的方法。首先是第一点,学会联系。学生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做到精准联系联想,快速理解知识内容;第二点,是教师创造情境。在学生一时想不到合适的联系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第三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常常提起生活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例子,让学生有一定的印象,从而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联想到教师提到的例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举例来讲,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教案和准备,在课堂中渗透“圆”的例子,让学生有一定的印象;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画出一个圆,学生则要在有限的工具中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在部分学生想不到方法时,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情境:“圆规是怎么画出一个圆的?以一个点为中心,另一边进行画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将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教学实验中,可以有效贯彻“知行合一”方针,为学生搭建自主联想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全面发展,思维启迪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思维是天马行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知行合一”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人格。教师要在思考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主吸纳;在学生的主动性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教师要在这个问题中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可以以做实验的方式,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去直接买个一笼子的鸡和兔是有点困难,但是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教师制作一个鸡兔同笼的画面,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选择“让笼子里的兔子都抬起前爪,让鸡抬起一只脚……”等实验内容,从而用一种较为有趣的方法向学生反推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对问题记忆深刻;同时,这样的方法还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与创造力,最后还要对学生的有效方法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懵懂时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才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科中贯彻“知行合一”方针,将知识和实验进行全面结合,让学生可以迅速的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学科的乐趣,发散自己的思维,自主学习,从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细致专心的生活方式,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添顺. “知行合一”理念下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2):76-77.
[2] 戈健.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2019(3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