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作者】 杨小凤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一个具有有效助力教学取得实效的数学情境应是“数学味”与“生活味”这“两大味”和“四性质”的高度融合。本文重点探讨了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味”中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味;数学味;有效融合

  在2022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其着重指出有效的数学教育应注重从学生所熟知的环境和所关心的事情入手,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从身边所熟知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种“环境”观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在其看来,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给教学实施中情境增添“生活味”,用情境中的“生活味”来凸显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眼见其实用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我要学”惊情感。同时其又指出在具备“生活味”的同时还要调制情境的“数学味”,使其成为一个“生活味”和“数学味”有效融合的教学实施平台,为我们更好地展开师生互动和进行智慧交流提供话资和机会。
  一、给教学情境调味,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活味”
  新课标对教学实施用到的情境有着明确规定,其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展开中“必须将其置于现实和有趣的环境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具备“真实性”和“趣味性”两大特征,其中“真实性”是情境体现“生活味”的必然要求,而“趣味性”则是课堂中一个有效情境创设的必然讲究。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才能确保情境的有效性。
  (一)对“真实性”要求。建构主义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重在强调现实性和真实性,其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原因在于其认为这样实施的情境才具有真实性,有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应用等技能得到提高培养,有助于生活化提效增质。所以,在教学实施中作为实践者就要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的也符合现实需要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捏造”,随想而为。例如,一名老师在教授“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内容后为了促知转能实现知识内化,就创设了一个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其内容是“一个长方形窗的玻璃被打破了几块,再装时要带上哪一块去才利于我们买到一个刚好合适的新玻璃?”这样的情境在真实性上显然不足,存在虚假、空洞嫌疑,果然有学生质疑,他们认为这样去做很危险——万一被玻璃划破了手怎么办?而且在现实中也没有这个必要。听到这样质疑的老师显然也会一时语塞,但教室里却是哗然一片。这是我们老师不应该出现的,应使之具备真实这一首要要求。
  (二)对“趣味性”的要求。兴趣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和爱好是促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不二选择之径,有利于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知识获得的向往。,传统“满堂灌”教学就是违背了苏霍姆林斯关于教学实施的建议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让儿童觉得枯燥乏味就是不利于教学提效的做法,高效的数学教学实施就不应该让我们学生主体性被遏制,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而要让他们的身心在参与中都洋溢着快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应讲究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知识占有的渴望。而这一强烈的兴趣就是学生积极学的一个内在的驱动发力的机制,它会直接促进“我要学”需求的生成。为此,对于实施者而言,在过程中就应努力营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来刺激他们,以引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促使其进行主动思考。例如,在展开“数学广角”中的关于“简单的排列与组合”这一综合实践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对生活实践的兴趣,我在实施时就创设了一个有仨孩子和一小精灵在漂亮的数学广角古堡里玩耍的趣味情境。该情境有着套餐性质,包括打开密码大门、扎气球、砸金蛋等过关情境,待进入之后又创设了游艺宫、乒乓馆等环节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显然起到了将枯燥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这一效果,不仅激起了学习兴趣,催之求知欲生成,而且还使教学过程趣味性不断,使学生主体性在其愉快和好奇的心情中变得更加活跃和有作用。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高度融合
  数学教学情境具备“数学味”不需要我们多论,但有效的教学实施情境应具备有“知识性”和“思考性”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有利于我们教学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境应该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高度融合,体现在真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思考性四个方面。具有这些特质的数学教学情境才能助力我们优教和提效。举例来说,我在二年级的“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并预设,估计大部分同学都无法理解地面上的砖在排列上有一定的规律。为了激发学生对此探究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展开中同样利用了情境这一策略,利用“课间运动中四个同学轮换着投篮球”这一视频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的载体,让学生在观看中找到他们轮换的规律。这样的情境既真实又有趣,既具数学味又具有问题情境的思考性,实现了“学有疑”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的情境应用,很明显打通了“数学与生活”的通道,建构起了自由过渡的桥梁,而且为学生学习找规律提供了生活支撑,为新知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兴趣基础和智力基础,实现了“数学味”与“生活味”这“两大味”和“四性质”的高度融合。从那节课的最终效果来看,这样的情境的确为学生对地面上砖头排列的规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而且不易记忆。
  总之,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自担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创设精准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助力,使我们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显诚,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探究[J].教育研究,2018年。
  [2]张章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之我见[J].中小学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