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探究
【作者】 邓海柳
【机构】 浙江省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目前,中小学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增设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将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以及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培育小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结合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做一名自觉维护国家安全、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公共道德规则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部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践实施,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将公民的法治教育融入了教育目标的范围之中。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就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文件,强调教育者要结合道德培育以及法治教育,有效地培育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意识以及法治理念。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凸显法治理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治教育的渗透。
一、把握教材内容,建立正面引导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中的法治教育价值,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时事新闻,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课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中要把握正面导向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怎么做,帮助学生规避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导向,有效地培育小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以人教版?“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学会辨别信息,不要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以及言论,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受到监管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不良行为的后果,给予学生正确的法治观、价值观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小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询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比如有学生将同学的隐私发布在网络上、盗取他人的图片,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这些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在让学生辨别不同行为的正确与否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在日常行为中遵守法律法纪。即便身处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要做一名爱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规章的小公民。
二、融入生活教学内容,渗透法治意识
法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法律一开始的诞生是为了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在这一过程中,法律逐渐地被修缮,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结合生活化的教训内容进行讲解,很多法律的条文和知识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是非常难记忆和理解的,因为学生处于具体运算的发展阶段,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生活相关的案例,将法治教育、法治理念融入到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有效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从一些日常小事入手,讲解生活中的法律。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生活现象切入,询问学生平常在家中有没有听到一些噪音,有些公民不遵守社会规则,晚上看电视的音量很大,或者一些施工人员在居民休息的时间进行施工,导致大家无法正常休息,这种行为其实是违反了城市噪音管理的条例,学生可以对此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在日常行为中,学生自身也要遵守规则,避免大吵大闹、制造噪音,对于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检举,发挥自身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尊重法律威严,唱响爱国主旋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小学生情感因素的挖掘,要将法治理念转变为学生心中的信念,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法律的威严,自觉维护法律并且做一名能够遵纪守法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挖掘其教学深度,创建良好的法治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与国家利益、爱国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结合一些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渗透,比如播放国歌、国庆节集体观看弘扬正能量、宣扬爱国主义的电影,撰写观后感,有效地将爱国意识和守法意识渗透到小学生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将法治意识观念内化在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现。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法治教育不仅在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理念意识,更在于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教师应该开展课外的活动,帮助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法治观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做一名维护法律的好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奉献个人的价值。比如,在讲解“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和家中都要切实履行小公民的职责,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在生活中通过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等具体的行动维护身边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类型开展必要的生活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例如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严格按照交通规则,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自觉遵守规则,不在地铁内饮食,有序排队等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五、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有效地培育具有公民法治意识的小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观、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道德教育的保障。一、教学分析有深度(一)深入理解教材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主题的教学,教师要总览教材总体框架,厘清不同学段间、不同单元间、每课之间及课内各话题之间建构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把握脉络、循序推进,找准德育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跨世纪新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德育工作初探[J]. 叶京武.青岛教育论坛,2020(01)
[2] 浇灌花朵 灿烂开放——谈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J]. 刘芳.新课程,2021(10)
[3] 融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小学德育创新途径的几点思考[J]. 邓彧彪.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22(07)
[4] 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 张文瑞.学周刊,2022(13)
[5] 全民道德建设背景下的小学道德教育研究[J]. 楼黎社;吴俊.教育科研论坛,2021(01)
[6] 馨雅教育,德育先行[J]. 朱彩红.课程教育研究,2018(30)
[7]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J]. 冯晓霞.当代家庭教育,2020(10)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部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践实施,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将公民的法治教育融入了教育目标的范围之中。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就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文件,强调教育者要结合道德培育以及法治教育,有效地培育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意识以及法治理念。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凸显法治理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治教育的渗透。
一、把握教材内容,建立正面引导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中的法治教育价值,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时事新闻,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课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中要把握正面导向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怎么做,帮助学生规避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导向,有效地培育小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以人教版?“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学会辨别信息,不要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以及言论,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受到监管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不良行为的后果,给予学生正确的法治观、价值观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小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询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比如有学生将同学的隐私发布在网络上、盗取他人的图片,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这些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在让学生辨别不同行为的正确与否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在日常行为中遵守法律法纪。即便身处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要做一名爱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规章的小公民。
二、融入生活教学内容,渗透法治意识
法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法律一开始的诞生是为了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在这一过程中,法律逐渐地被修缮,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结合生活化的教训内容进行讲解,很多法律的条文和知识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是非常难记忆和理解的,因为学生处于具体运算的发展阶段,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生活相关的案例,将法治教育、法治理念融入到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有效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从一些日常小事入手,讲解生活中的法律。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生活现象切入,询问学生平常在家中有没有听到一些噪音,有些公民不遵守社会规则,晚上看电视的音量很大,或者一些施工人员在居民休息的时间进行施工,导致大家无法正常休息,这种行为其实是违反了城市噪音管理的条例,学生可以对此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在日常行为中,学生自身也要遵守规则,避免大吵大闹、制造噪音,对于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检举,发挥自身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尊重法律威严,唱响爱国主旋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小学生情感因素的挖掘,要将法治理念转变为学生心中的信念,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法律的威严,自觉维护法律并且做一名能够遵纪守法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挖掘其教学深度,创建良好的法治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与国家利益、爱国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结合一些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渗透,比如播放国歌、国庆节集体观看弘扬正能量、宣扬爱国主义的电影,撰写观后感,有效地将爱国意识和守法意识渗透到小学生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将法治意识观念内化在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现。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法治教育不仅在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理念意识,更在于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教师应该开展课外的活动,帮助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法治观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做一名维护法律的好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奉献个人的价值。比如,在讲解“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和家中都要切实履行小公民的职责,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在生活中通过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等具体的行动维护身边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类型开展必要的生活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例如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严格按照交通规则,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自觉遵守规则,不在地铁内饮食,有序排队等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五、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有效地培育具有公民法治意识的小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观、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道德教育的保障。一、教学分析有深度(一)深入理解教材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主题的教学,教师要总览教材总体框架,厘清不同学段间、不同单元间、每课之间及课内各话题之间建构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把握脉络、循序推进,找准德育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跨世纪新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德育工作初探[J]. 叶京武.青岛教育论坛,2020(01)
[2] 浇灌花朵 灿烂开放——谈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J]. 刘芳.新课程,2021(10)
[3] 融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小学德育创新途径的几点思考[J]. 邓彧彪.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22(07)
[4] 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 张文瑞.学周刊,2022(13)
[5] 全民道德建设背景下的小学道德教育研究[J]. 楼黎社;吴俊.教育科研论坛,2021(01)
[6] 馨雅教育,德育先行[J]. 朱彩红.课程教育研究,2018(30)
[7]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J]. 冯晓霞.当代家庭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