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巧设操作实践,助力素养提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李 勤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双减”背景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学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核心素养的提升,强化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探索策略和方法,力求让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助力思维发展,减轻课业负担,实现学科育人。
【关键词】 巧设动手操作;优化课堂教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学科育人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操作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落实“双减”,更新理念,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操作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是数学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立足数学课堂,重视操作实践,关注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科素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重视操作实践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通过操作实践,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操作实践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我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6种颜色的千纸鹤,按红,黄,蓝,绿,粉,紫顺序串起来,准备挂在教室渲染新年气氛。“每组千纸鹤的数量不同,我能预测各组最后一只的颜色,你能吗?”孩子们立刻被问题吸引,画出示意图后发现:最后一个千纸鹤的颜色和余数有关系,余数是几,最后一个就是第几种颜色。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2023年元旦是星期日,2024年元旦是星期几?为什么?”兴趣引领下的操作实践是高效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说出:2023年是平年,365÷7=52(星期)……1(天),余数是1,向后推1天,2024年元旦是星期一。我拿出年历核对,他们的脸上顿时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协作精神,树立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在探索《求特殊物体的体积》实践活动中,一位同学带了充满中国元素的冰墩墩模型,由于材质的密度小,无法浸没到水中,学生在排水法基础上采用手指增压浸没,有学生提出:手指浸入水中会增加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测量不够精确,用排沙法更准确。我对学生们的团结协作,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给予高度评价,夸赞他们就像冰墩墩一样具有顽强不屈,追求卓越的精神。爱国情怀和文化传统融入操作实践,植根孩子心中,生动诠释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三)通过操作实践,认识知识内涵,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操作实践去感知。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学生动手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立体图形,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求出体积。对于无法捏压的石块采用排水法:先记录量杯中水的体积,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到水中,记录水面上升后的总体积,求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学生把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下降部分或溢出部分水的体积。操作实践中,学生以水的体积代换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切身体会了等量代换,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感悟了数学思想的精髓,激发了深度的思考。
(四)通过操作实践,感受动态生成,增强感性认识,构建几何直观
《角的分类》一课,我让学生准备了活动角。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转动角的一条边,角的大小会不断发生改变,由锐角变成直角,再变成钝角,平角和周角,感知角的动态生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每种角的大小及取值范围,认识角的本质,构建几何直观。
(五)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启迪思维,深入理解算理,掌握多种算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要把3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第一次每人分得一捆,第二次把剩余的一捆和2支合在一起继续分,每人又分得6根,两次合计分得16根,抽象的算理在实践活动中变得可感可知。一些孩子还展示了不同的分法,表达了不同的算法,我都给与了肯定,并对简洁的方法充分赞赏,倡导择优思想,操作实践让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
(六)通过操作实践,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应用价值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我以“课余喜欢做什么”为调查内容,针对全班同学展开调查。小组活动中,学生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归纳出喜欢不同课余活动的人数,然后找出原因完成数据分析。动手实践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发现玩手机是课余最广泛的爱好,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反思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学科育人,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有效时机,巧设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有利于老师放手和引导,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不是所有数学问题都适合动手操作,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有效把握,更需要注意策略和方法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置操作实践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引导学生思考时,可根据教学重难点合理设置操作实践。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动手制作了月历和年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仅仅知道一年有12个月,以及每个月的天数远远不够,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月和日怎样合理布局?几月几日对应的是星期几?怎样设计简洁又美观?恰如其分的制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引发了主动地思考。
(二)精心组织动手实践,活动过程易于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应易于操作,尽量减少干扰,保证效率。比如在《角的认识》实践活动中,学生准备了常用的卡纸条和大头针,把两根纸条扎上孔,用大头针弯曲按压在一起,制作成易于张合的活动角,有效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教学难点,简约并不简单。
(三)关注操作实践过程,注重实效及时反馈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三要”,即:
1,活动前要帮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2,活动中要注重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3,活动后要引导交流,反馈和总结。
例如教学《长方体棱长和的应用》时,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计算十字交叉法捆扎蛋糕盒需要的丝带长度很困难。我亲自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用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操作实践,得出:丝带总长=2个长+2个宽+4个高+打结长度。用心体验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呈现探究思考过程,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才会更有实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直观的感悟与发现,更需要引领他们的理性思辨与探究,巧设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崔立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学苑教育》2020年,第6期
[2]刘敏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年,第10期
[3]顾志能,《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7期
【关键词】 巧设动手操作;优化课堂教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学科育人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操作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落实“双减”,更新理念,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操作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是数学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立足数学课堂,重视操作实践,关注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科素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重视操作实践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通过操作实践,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操作实践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我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6种颜色的千纸鹤,按红,黄,蓝,绿,粉,紫顺序串起来,准备挂在教室渲染新年气氛。“每组千纸鹤的数量不同,我能预测各组最后一只的颜色,你能吗?”孩子们立刻被问题吸引,画出示意图后发现:最后一个千纸鹤的颜色和余数有关系,余数是几,最后一个就是第几种颜色。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2023年元旦是星期日,2024年元旦是星期几?为什么?”兴趣引领下的操作实践是高效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说出:2023年是平年,365÷7=52(星期)……1(天),余数是1,向后推1天,2024年元旦是星期一。我拿出年历核对,他们的脸上顿时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协作精神,树立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在探索《求特殊物体的体积》实践活动中,一位同学带了充满中国元素的冰墩墩模型,由于材质的密度小,无法浸没到水中,学生在排水法基础上采用手指增压浸没,有学生提出:手指浸入水中会增加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测量不够精确,用排沙法更准确。我对学生们的团结协作,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给予高度评价,夸赞他们就像冰墩墩一样具有顽强不屈,追求卓越的精神。爱国情怀和文化传统融入操作实践,植根孩子心中,生动诠释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三)通过操作实践,认识知识内涵,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操作实践去感知。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学生动手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立体图形,运用等积变形的方法求出体积。对于无法捏压的石块采用排水法:先记录量杯中水的体积,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到水中,记录水面上升后的总体积,求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学生把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下降部分或溢出部分水的体积。操作实践中,学生以水的体积代换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切身体会了等量代换,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感悟了数学思想的精髓,激发了深度的思考。
(四)通过操作实践,感受动态生成,增强感性认识,构建几何直观
《角的分类》一课,我让学生准备了活动角。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转动角的一条边,角的大小会不断发生改变,由锐角变成直角,再变成钝角,平角和周角,感知角的动态生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每种角的大小及取值范围,认识角的本质,构建几何直观。
(五)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启迪思维,深入理解算理,掌握多种算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要把3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第一次每人分得一捆,第二次把剩余的一捆和2支合在一起继续分,每人又分得6根,两次合计分得16根,抽象的算理在实践活动中变得可感可知。一些孩子还展示了不同的分法,表达了不同的算法,我都给与了肯定,并对简洁的方法充分赞赏,倡导择优思想,操作实践让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
(六)通过操作实践,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应用价值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我以“课余喜欢做什么”为调查内容,针对全班同学展开调查。小组活动中,学生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归纳出喜欢不同课余活动的人数,然后找出原因完成数据分析。动手实践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发现玩手机是课余最广泛的爱好,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反思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学科育人,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有效时机,巧设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有利于老师放手和引导,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不是所有数学问题都适合动手操作,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有效把握,更需要注意策略和方法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置操作实践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引导学生思考时,可根据教学重难点合理设置操作实践。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动手制作了月历和年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仅仅知道一年有12个月,以及每个月的天数远远不够,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月和日怎样合理布局?几月几日对应的是星期几?怎样设计简洁又美观?恰如其分的制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引发了主动地思考。
(二)精心组织动手实践,活动过程易于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应易于操作,尽量减少干扰,保证效率。比如在《角的认识》实践活动中,学生准备了常用的卡纸条和大头针,把两根纸条扎上孔,用大头针弯曲按压在一起,制作成易于张合的活动角,有效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教学难点,简约并不简单。
(三)关注操作实践过程,注重实效及时反馈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三要”,即:
1,活动前要帮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2,活动中要注重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3,活动后要引导交流,反馈和总结。
例如教学《长方体棱长和的应用》时,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计算十字交叉法捆扎蛋糕盒需要的丝带长度很困难。我亲自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用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操作实践,得出:丝带总长=2个长+2个宽+4个高+打结长度。用心体验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呈现探究思考过程,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才会更有实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直观的感悟与发现,更需要引领他们的理性思辨与探究,巧设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崔立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学苑教育》2020年,第6期
[2]刘敏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年,第10期
[3]顾志能,《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