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 努尔麦麦提·如则麦麦提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运用渗透式的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策略探讨
在当前新课改发展趋势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围绕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应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个体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在学生小学时期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解决学生成长期间的许多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管理下实现学习进步。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水平,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成为所有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落实,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需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不高,要想帮助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始终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良好认知的形成,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格,让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体系。班主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让各项教育工作得到良好落实。这会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个体,能够获得更好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榜样作用
班主任可采取榜样激励、鼓舞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思想习惯,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在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拥有坚定意志、优秀思维品质、稳定情绪以及较强的观察力,以期借助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班主任需重视对师生关系的良好建构,在相互认同过程中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求班主任做到“身正为范”,以自身良好心态、规范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为避免因自身心态、素质不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班主任需在明确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教育管理工作保持耐心、积极的态度,能够对优秀学生和调皮学生一视同仁,实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提升对学生的感染、影响效果,充分借助榜样激励的手段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心理辅导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小学班主任要将学生放在工作优先地位来进行学生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状态。首先,在班主任工作中会遇到和学生产生分歧和矛盾的现象,此时就要求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包容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学生。班主任还要注意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巧妙地避免冲突的发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得到思想和心理层面上的教化。同时,小学班主任管理和学生的生活以及个人心理发展情况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工作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生活情况,分析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心理健康辅导。
(三)以激励的方式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班主任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喜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关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烦恼和存在的问题,做好良好的班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班级事务的规划和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平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或行为方式方面的错误。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方面也在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班主任应当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倘若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也不应当一味采取批评的教育方式,应当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错误之处并进行改正,把学生带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中。
(四)构建朋辈辅导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都不同,内向的小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更强烈的倾诉需要;有的学生容易紧张,尤其是面对班主任时,经常都无法顺畅表达。班主任在面对此情形,应注重在班级中培养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朋辈辅导的形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特定时间段,班主任可传授给优秀的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疏导情绪的基础技能,间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学生的培训工作,使得学生可快速发现周边同学的异常之处,并提供改善建议。若是问题超出小学生能力范围,需和班主任沟通,将详细情况告知班主任,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还需详细记录遇到的问题,并多加观察该生是否切实解决问题,做好收尾环节的工作。在友爱的氛围之下,班级凝聚力可得以增强,学生也可在良好环境下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应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开展小学班主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都是应用单一化的课堂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会感到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不具备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新时期,健康的心理状态逐渐成了人们必备的品质,而这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即需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在听取学生、同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探究更加适用的引导策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态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正成.试论现实疗法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2(25):38-40.
[2]郭勇斌,王邱平.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上海教育,2022(25):72.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策略探讨
在当前新课改发展趋势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围绕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应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个体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在学生小学时期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解决学生成长期间的许多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管理下实现学习进步。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水平,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成为所有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落实,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需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不高,要想帮助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始终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良好认知的形成,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格,让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体系。班主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让各项教育工作得到良好落实。这会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个体,能够获得更好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榜样作用
班主任可采取榜样激励、鼓舞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思想习惯,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在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拥有坚定意志、优秀思维品质、稳定情绪以及较强的观察力,以期借助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班主任需重视对师生关系的良好建构,在相互认同过程中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求班主任做到“身正为范”,以自身良好心态、规范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为避免因自身心态、素质不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班主任需在明确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教育管理工作保持耐心、积极的态度,能够对优秀学生和调皮学生一视同仁,实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提升对学生的感染、影响效果,充分借助榜样激励的手段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心理辅导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小学班主任要将学生放在工作优先地位来进行学生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状态。首先,在班主任工作中会遇到和学生产生分歧和矛盾的现象,此时就要求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包容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学生。班主任还要注意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巧妙地避免冲突的发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得到思想和心理层面上的教化。同时,小学班主任管理和学生的生活以及个人心理发展情况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工作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生活情况,分析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心理健康辅导。
(三)以激励的方式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班主任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喜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关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烦恼和存在的问题,做好良好的班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班级事务的规划和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平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或行为方式方面的错误。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方面也在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班主任应当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倘若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也不应当一味采取批评的教育方式,应当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错误之处并进行改正,把学生带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中。
(四)构建朋辈辅导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都不同,内向的小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更强烈的倾诉需要;有的学生容易紧张,尤其是面对班主任时,经常都无法顺畅表达。班主任在面对此情形,应注重在班级中培养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朋辈辅导的形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特定时间段,班主任可传授给优秀的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疏导情绪的基础技能,间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学生的培训工作,使得学生可快速发现周边同学的异常之处,并提供改善建议。若是问题超出小学生能力范围,需和班主任沟通,将详细情况告知班主任,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还需详细记录遇到的问题,并多加观察该生是否切实解决问题,做好收尾环节的工作。在友爱的氛围之下,班级凝聚力可得以增强,学生也可在良好环境下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应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开展小学班主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都是应用单一化的课堂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会感到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不具备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新时期,健康的心理状态逐渐成了人们必备的品质,而这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即需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在听取学生、同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探究更加适用的引导策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态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正成.试论现实疗法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2(25):38-40.
[2]郭勇斌,王邱平.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上海教育,2022(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