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1.周安和 2.李 敏

【机构】 1.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2.四川省岳池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在青少年中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在当前社会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他们适应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劳动精神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不可或缺。
  【关键词】 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实施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有效落实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能力时代新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劳动精神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不可或缺。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实施者必然要强化德智体美劳中的每一方面,使其“五育”在融合中得到协调发展。前些年,由于受到“教以应试”影响,我们一些地方、教师弱化了“劳”的教学实施,忽视了其在育人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劳动教育形同虚设。正是这样原因,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的人口也在日益增多。社会在前进中也遇到了很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与忽视劳动育人有关。如今,随着国家对此的重视和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加强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走进人们视野,其作为一项重要育人课程被广泛关注。的确,加强其在青少年中实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创融通的实践创造力,丰富他们劳动认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学会并掌握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技巧,对学生的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都有不小的培养提高作用。又特别是校外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更好地起到了激兴培趣、发展手脑并用和促进知学合一的良好效果。
  一、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实施的思考
  劳动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但是新课标明确不能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如果仅在学校开展、课堂实施,那很可能就会陷入于此。而走出学校,实施校外劳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新进代对青少年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制度方面来看,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学习成绩轻动手能力培养的普遍问题,这导致了校外劳动教育在建设与应用上出现了一个盲区,很多以县为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没有对此重视,导致校外劳动教育无基地平台,以至于有些人高声喊出了“在放假的日子里青少年能到哪里去”的痛心责问。的确,环境的缺失造成了校外劳动教育的不好开展。没有可供实施的平台和资源导致学生只能宅在家里更安全。长期久之,青少年在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成为缺乏环境平台培养的必然。
  二是青少中特殊问题学生现象日趋严重。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或者“残疾学生”这类学生在整个青少年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就学、生活、关爱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照顾和帮助,也需要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尤其是在校外教育这个方面更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他们在心理上出现或这或那问题,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爱而导致的心理脆弱。在加上他们的长期独处,心理关注得不到转移,没有有益的社会实践替代,导致心理承受力与日下降。因此,针对这个群体及时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就是转移注意力,少一些空虚所致的偏执,增强抗挫能力和自信心以及自理能力。
  三是不能忽略对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如今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贴有独生子女的标签,他们受家人的宠爱整天衣食无忧,自理能力得不到培养,动手的实践能力越来越低。这样受娇生惯养的他们很可能会造成人格上的缺陷。需要劳动教育来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超于实际能力,导致他们心理承受力超负。当他们遭遇到挫折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感,有些人会采取极端的行动。这同样对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不利的。
  二、加强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实施的建议
  针对上述对青少年现状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加强校外劳动教育有着不可抗拒的必要性。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没有校外教育基地作平台,不仅缺少教育实施载体也难以将学用结合进行落实。我国(中办发[2006]4号)文件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进行实施。而且,为了需要还应结合城市大小进行建设,达到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配套、满足需要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而我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虽有一定规模,但配套设施设备不足,场地容纳率也不够,不能让更多青少年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使用频率。
  二是强化有效衔接。要将校外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逐渐使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一半的时间参与到校外劳动教育中,使其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同时,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要与学校劳动教育在功能、设备上要充分整合,互为补充,特别是学与用的结合中要充分整合。
  三是充分阵地功能。青少年校外教育要注重“做中学”和“学中练”,充分发挥公益性机构的服务作用,凸显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当前,我县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当他们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往往存在着“眼高手低”或者“好高骛远”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小的时候开始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充分发挥活动中心功能室作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学创融合,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他们的动手水平,体会到劳动乐趣。
  总之,在青少年中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在当前社会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和平台,并结合课堂主阵地作用进行有效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技能、感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良好的预期。
  参考文献:
  [1]邹竑,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J].劳动教育,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