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试论初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作者】 李贤琴

【机构】 四川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了实施“双减”政策,贯彻二十大精神,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期,课堂教学必须提质增效,追求各个环节艺术,其中教学中的导语设计教师需要不断锤炼提升,恰如其分运用多种形式,不但为课堂增色增彩,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但是,现实中有的老师存在不注重这个环节,新课导入方法单一、老套,没有真正贯彻实施“双减”政策。
  【关键词】 导语设计;巧设问题;创设情景;紧抓文题;媒体介入;新旧比较;现身说法

  生动、有趣的导语,能让学生迅速投入新课,吸引学生探究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课。恰当的导入语,历年来深受老师追捧,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导向. 奠基,好的开场白,一堂课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27年,在课堂的导语设计方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我将从巧设问题. 创设情景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导语设计的魅力,为好的课堂教学拉开精彩的序幕。
  一、巧设问题,趣味入题
  开课时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提出,用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开展辩论,强烈的吸引学生探知新课的学习内容。如《范进中举》导语:“范进何许人也?”“他中举前怎样?中了过后怎样呢?地位改变了吗?”“中举有多大的好处?”等等,我用一个个问题巧妙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强烈的去探知故事的来龙去脉,激发了他们求新知的愿望,并且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兴趣,拓展了思维空间,为教学开好头,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巧入新课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将有意境的文句,用多媒体呈现形象生动的画面,播放一定合适的音乐,教师再配一定生动的文学语言,描绘文段的情景,加强课前的吸引感染力,在学生大脑里,种植下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如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用阎维文的《边关雪》婉转的背景音乐,媒体呈现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道路,冰天雪地。教师创设语言:在那白雪纷飞的北国,红日白雪交相辉映,伟大的毛泽东同志,站在塬上,面对雪花飞舞中的大江南北胜景,激发了毛主席内心的诗性,想表达自己那不同寻常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
  如《赤壁》: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寒冬,北风强劲,曹军不善水战,在驻守南岸,命令过江船只连成一条,被诸葛亮借东风,巧用火攻,周瑜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趁大火攻打曹营,使曹军全线瓦解。再转换话题:“如果当时没有那场东风,赤壁之战又是怎样的呢?”教这篇新课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相关历史背景描绘出来,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对《赤壁》所要把握的主题有更深的理解,深刻领悟诗人心理所表达壮志难酬。
  情景的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发展想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一定水平的情景导入,引人入胜,起到对孩子们探知的欲望,对新课教授轻松简便。
  三、紧抓文题,切入新课
  课文主题.内容.线索,常常从题目上可以体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题目,引导进入新课分析。例如:小说《故乡》故乡是文章线索,我们围绕故乡见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设计这些跟题目有关的话题,由学生先朗读,再讨论,既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又能很好的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提问:敬业与乐业这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还是话题?很快切入话题和论点的区别。明确它是论题,就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作者观点,即文章中心论点。这样,快速的抓住课文要害,直奔主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媒体介入,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领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积累优秀语言,不借助多媒体,光是讲解课文,让语文教学效果会受到局限。利用课件,媒体能轻松导入新课。例如:《马》利用课件,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诗句快速的呈现出来,短暂的时间回顾知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利用媒体,简介保尔柯察金,是怎样克服人生的重重困难,最后写成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正式学习之前,将学生们带入情感之中,领会本诗的精神所在。运用媒体,省时省事,对语文教学起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新旧比较,导入课文
  可以将学过的课文与新课文放在一起,用旧课带入新课,既温习旧知识,又便于学生很容易掌握新课。
  如:上《孔乙己》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中国千万读书人中的一位名人——孔乙己,在认识之前,我们来回忆回忆范进。范进是个怎样的读书人呢?没中举时,他生活咋样?中举了后,怎样风光的生活,周围的人待他如何?”“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空读书几十年的孔乙己,没中举没中秀才,又是怎样的悲惨命运。”通过新旧课,比较两篇文章异同,分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怎样的不同性格,经历与命运。加深旧知识的理解,又增添学习新课的兴趣。比较出周围人趋炎附势,旧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理的扭曲等等。
  六、现身说法,情感导入
  语文课的开场白,富有情感的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起到激情情感的共鸣。如《背影》,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考起师范,去上学时,父亲的苍老背影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头天晚上,父亲在等下给我整理行李佝偻背影,不知是感冒还是担心从未出远门的我,竟然背对灯光有些哽咽的嘱托我在学校照顾好自己。上客车时,父亲挤上车,跟司机说了三遍,到目的地一定记得叫我下车。转身离去飞快的给我买来吃的喝的,看到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学生专注的神情,将他们情感调动起来,既能引起共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背影》的浓厚兴趣。
  我们作为教师,目的是让学生轻松自如的学习语文,不过,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导入新课,我们应该重视这个环节,不断锤炼,提高自己教学艺术。好的导入,它好像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无尽兴趣,掀开课堂教学的思维之门,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