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数学课堂优教增质效果实现的有效路径
【作者】 吴海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雷峰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要实现优教增质效果就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来作方法和路径的指导。本文探讨了夯实增强趣味路径、夯实技能培养路径、夯实主体发挥路径等三种优教增质效果实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优教增质;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路径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快速地实现优教增质,发展学生“三会”素养,既是数学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双减”推进中的一项重要要求使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采用“题海战术”以践之,以求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在传统“教以待考”中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用在现实背景下不但增加了同学们的课业量,而且也伤害了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们要制止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再发生,就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并且要有新的实施模式,增加新的手段,以更加优化的教与学让同学们在教室里积极参与并主动互动。这样才能使我们预期中的优教增质效果得到更加全面的实现。接下来,我谈谈把这种效果实现的有效路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增强趣味路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获得新知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教学的成效彰显的载体不是教而是学生学的成效上。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其在课堂上的获得就不会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作为执教者始终应把调动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放在首位才是应该做的,而且这还是开课初期就必须做到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化为主体作用被调动起来,就成了学习“主角”。这样他们就可以由此告别消极转变为积极的学习主体,主动参加课堂上双向交流和互动对话,探讨执教者提出的问题。有了这种强烈兴趣,课堂优教就得到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支持,从而获得增质就有了可能。
二、夯实基本知识教学,夯实技能培养路径
万丈高楼从地起。不论在哪个领域所有的繁复都是从简单中拼凑起来的知识累积。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要实现优教增质,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基本经验为主要的“四基”的传授和“四能”的培养,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一些比较困难的综合性题目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大量的学生变成旁观者,让他们游离于思考的大门之外,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者。有的老师以为只要引导学生用了解题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于是,在实践中就采用“题目+难度”的实施方式,自认为的“狠招”,其实伤了一大片学生。而且,这样的实施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于是一些老师采取了“挤+挪”的方式,“挤”教学用时间,挪作为练习题的时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匆匆忙忙地把公式和定理推证拿出来,或匆匆忙忙地讲一道例子,用大量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事实上,定理、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规则,老师们没有把他们的思考过程完全展现出来,没有挖掘出其中的规则,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实际上得不偿失。虽然学生在尝试中有可能“悟”出一些东西来,却用了大量的题目和大量的时间作为了特征代价,这样是适得其反的。而且,其结果大部分的同学仍然无法“悟”到其中的方法和规律,即便有所领悟,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只能机械地效仿,甚至是死记硬背,随波逐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由此可以看出,在真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执行的时候我们执教者还是应该注重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作深入细致地教学实施,任何走捷径的做法都不可取,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入手,将其打牢。这才是增质的前提和基础。
三、运用激励评价方式,夯实主体发挥路径
激励与表扬促进一个人学习动力不断获得生成源泉的有效手段,它也是一个让人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的积极平台。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适时地捕捉到学生的亮点或微小的进步,并给予他们语言上或者行动上的鼓励,使他们体会到付出就有回报的喜悦。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待我们选择实施,并强调了其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估的重要性。而考核的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以分数来衡量。应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感发展、学习习惯、手段运用作为考核激励的指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所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了一个新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再重复一遍。每做一道例题,抹去答案,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到台上表演。有的时候,针对一些底子不好的同学,多向他们发问,给他们更多的训练机会;老师要针对他们的成绩,适时给予他们激励,提高他们的自信,使他们能够爱上数学,有学会数学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促进自我数学素养提升中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推进下初中数学教学能实现优教提质效果的有效路径远不止这些,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助力学生发展,就必须使用最优化的实施路径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好生成。作为执教者在教法选择上要多想想,多做路径优化的准备,多做好对教材、学生、教法的全面的研究以对标施教,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双主”共担,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实现优教增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探寻[J].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
[2]张玉华,“双减”提效增质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教育考试与评价,2022年。
【关键词】 初中数学;优教增质;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路径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快速地实现优教增质,发展学生“三会”素养,既是数学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双减”推进中的一项重要要求使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采用“题海战术”以践之,以求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在传统“教以待考”中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用在现实背景下不但增加了同学们的课业量,而且也伤害了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们要制止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再发生,就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并且要有新的实施模式,增加新的手段,以更加优化的教与学让同学们在教室里积极参与并主动互动。这样才能使我们预期中的优教增质效果得到更加全面的实现。接下来,我谈谈把这种效果实现的有效路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增强趣味路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获得新知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教学的成效彰显的载体不是教而是学生学的成效上。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其在课堂上的获得就不会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作为执教者始终应把调动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放在首位才是应该做的,而且这还是开课初期就必须做到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化为主体作用被调动起来,就成了学习“主角”。这样他们就可以由此告别消极转变为积极的学习主体,主动参加课堂上双向交流和互动对话,探讨执教者提出的问题。有了这种强烈兴趣,课堂优教就得到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支持,从而获得增质就有了可能。
二、夯实基本知识教学,夯实技能培养路径
万丈高楼从地起。不论在哪个领域所有的繁复都是从简单中拼凑起来的知识累积。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要实现优教增质,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基本经验为主要的“四基”的传授和“四能”的培养,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一些比较困难的综合性题目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大量的学生变成旁观者,让他们游离于思考的大门之外,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者。有的老师以为只要引导学生用了解题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于是,在实践中就采用“题目+难度”的实施方式,自认为的“狠招”,其实伤了一大片学生。而且,这样的实施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于是一些老师采取了“挤+挪”的方式,“挤”教学用时间,挪作为练习题的时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匆匆忙忙地把公式和定理推证拿出来,或匆匆忙忙地讲一道例子,用大量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事实上,定理、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规则,老师们没有把他们的思考过程完全展现出来,没有挖掘出其中的规则,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实际上得不偿失。虽然学生在尝试中有可能“悟”出一些东西来,却用了大量的题目和大量的时间作为了特征代价,这样是适得其反的。而且,其结果大部分的同学仍然无法“悟”到其中的方法和规律,即便有所领悟,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只能机械地效仿,甚至是死记硬背,随波逐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由此可以看出,在真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执行的时候我们执教者还是应该注重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作深入细致地教学实施,任何走捷径的做法都不可取,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入手,将其打牢。这才是增质的前提和基础。
三、运用激励评价方式,夯实主体发挥路径
激励与表扬促进一个人学习动力不断获得生成源泉的有效手段,它也是一个让人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的积极平台。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适时地捕捉到学生的亮点或微小的进步,并给予他们语言上或者行动上的鼓励,使他们体会到付出就有回报的喜悦。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待我们选择实施,并强调了其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估的重要性。而考核的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以分数来衡量。应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感发展、学习习惯、手段运用作为考核激励的指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所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了一个新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再重复一遍。每做一道例题,抹去答案,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到台上表演。有的时候,针对一些底子不好的同学,多向他们发问,给他们更多的训练机会;老师要针对他们的成绩,适时给予他们激励,提高他们的自信,使他们能够爱上数学,有学会数学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促进自我数学素养提升中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推进下初中数学教学能实现优教提质效果的有效路径远不止这些,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助力学生发展,就必须使用最优化的实施路径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好生成。作为执教者在教法选择上要多想想,多做路径优化的准备,多做好对教材、学生、教法的全面的研究以对标施教,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双主”共担,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实现优教增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探寻[J].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
[2]张玉华,“双减”提效增质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教育考试与评价,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