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陈昌荣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重华小学铜星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转变,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活化;创新能力;应用意识
一、活化教学内容,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如果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离自己有一段距离,小学生对发芽率、成活率不是十分熟知的。因此,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再进行百分数教学,学生会很快就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这样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地用各种口算:10-7=3?13+3=16,13-7=6?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还有学生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让学生说算理,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学生表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效地进行了数学思考。这样,教师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年、月、日》的教学,让学生寻找2013年到2019年的挂历,认真观察、研究每年的挂历,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1:“我发现每年都有12个月,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表示一年的开始”。学生2:“我发现许多月的天数多少不等,有28天、29天、30天、31天几种形式”。学生3:“每年的2月都不满30天,有的年份28天,有的年份29天”。学生4:“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有30天。”学生5:“每份日历都标有两种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的是阳历,用中国数字标明的日期是阴历,另外还有立春、雨水、秋分、冬至等节气”。多彩的中国历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广泛地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的确我国的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阳历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阴历是指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我国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早在600多年前就编制出了与现代历法基本相同的《授时历》。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公历的每年、每月的天数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发现:2000年、2004年的2月份都有29天,其他年份都是28天,而且有大小月之分,教师点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为365天,每四年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把这一天加在2月份,这一年叫闰年,2月份有29天。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现出连续多年的2月份的实际天数,让学生探求是闰年的规律。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生活化;创新能力;应用意识
一、活化教学内容,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如果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离自己有一段距离,小学生对发芽率、成活率不是十分熟知的。因此,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再进行百分数教学,学生会很快就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这样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地用各种口算:10-7=3?13+3=16,13-7=6?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还有学生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让学生说算理,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学生表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效地进行了数学思考。这样,教师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年、月、日》的教学,让学生寻找2013年到2019年的挂历,认真观察、研究每年的挂历,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1:“我发现每年都有12个月,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表示一年的开始”。学生2:“我发现许多月的天数多少不等,有28天、29天、30天、31天几种形式”。学生3:“每年的2月都不满30天,有的年份28天,有的年份29天”。学生4:“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有30天。”学生5:“每份日历都标有两种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的是阳历,用中国数字标明的日期是阴历,另外还有立春、雨水、秋分、冬至等节气”。多彩的中国历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广泛地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的确我国的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阳历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阴历是指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我国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早在600多年前就编制出了与现代历法基本相同的《授时历》。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公历的每年、每月的天数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发现:2000年、2004年的2月份都有29天,其他年份都是28天,而且有大小月之分,教师点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为365天,每四年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把这一天加在2月份,这一年叫闰年,2月份有29天。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现出连续多年的2月份的实际天数,让学生探求是闰年的规律。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