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科学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作者】 李 坤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胜利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去讲述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完成而教师宣布下课,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不利于下一步的探究。因此,课前我们要考虑好,如果一节课完不成,则可与下节课的教师调课,调整为两课时。这样,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带着兴趣不断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 情绪;兴趣;指导;探究;突破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状态来进行课堂的授课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周围都有着很多其他人,我们的社会都是与其他交往的一个社会,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也会受到其他人的情绪的影响,会因为其他人的情绪高涨而使得自己的情绪高涨,也会因为其他人的情绪低落而使得自己的情绪低落,这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会完全体现在授课中,进而影响学生们的情绪,老师的情绪高,整堂课就是讲授得非常有滋有味,进而使得学生的情绪也会非常高涨,而如果老师的情绪不高,就会使得课堂授课完全无滋无味,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听课情绪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就会大大影响上课的效率。所以对于老师而言,需要在课堂之前完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情绪,不管在去、课前情绪多么的不好,也要完全地使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充满着饱满的热情,接着以饱满的热情去授课,进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整个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程内容的单独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的科学课是一堂非常贴近生活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都是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规律以及生活小常识的科学讲述,那么这样而言,单纯是依靠课本来进行讲述肯定是只能了解到这个学科的冰山一角,而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整个学科的兴趣均没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对于老师而言,除了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书本的必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率地接受知识,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对于知识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不仅仅在老师的授课之下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在老师授课之外自己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讨,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也会使得自己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加,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提高了,学科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三、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与帮扶,实现人人参与、有序活动
有些简单的内容可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而有些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或许他会觉得没有头绪,不能正确地去进行探究。这时可安排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使其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按照实验的步骤来操作、观察、记录。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合理分工,安排得井然有序,有的安装实验仪器,有的指挥调整,有的观察,有的记录实验现象。这种无声的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个人探究所无法达到效果。
四、课内外有机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
科学实验需要很多的仪器、材料,有些实验在课堂内可以完成,而有些实验放到课外去进行更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最广阔的探究空间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科学探究成为“有水之源”。
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体验到的成功与挫折
科学探究中要注重过程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从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只有在不断的体验中才能真正探究科学,真正实现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的蜡烛太长,这样就不能透过小孔在纸屏幕上成像。此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细心的检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地进行调整,当看到在纸屏上形成了倒立的像时他高兴地笑了。
六、善于利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引发探究兴趣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生成的问题而展开,利用资源生成资源,拓展科学探究的面。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哪些材料会沉下去,哪些材料会浮上来。然后,学生利用实心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做了一个沉浮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金属下沉,木块和塑料块上浮。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十分肯定地说:“我见过浮在水面上的金属,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说法,表扬他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思考了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金属会浮起来?”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地说“金属的材料是不同的,有的轻就会浮起来,有的重就会沉下去”,有地说“有些金属里面是空的”……这一节课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探究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是多么难得的教育资源呀!
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呈现给学生形象的画面
科学课里,有很多有关宇宙星空的内容。但一般教学只能在白天进行,所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时,我想到做课件。让美丽的星空图,浩瀚的宇宙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春季的北斗七星、猎犬座,夏季的牛郎星、织女星、天鹰座、天琴座,秋季的大熊座、仙后座,冬季的天狼星、猎户座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感受到了灿烂夜空中所蕴藏的秘密,产生了夜晚观星的强烈欲望,为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提高的过程,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将与学生一起成长,寻找并努力去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科学教学梦想。
【关键词】 情绪;兴趣;指导;探究;突破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状态来进行课堂的授课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周围都有着很多其他人,我们的社会都是与其他交往的一个社会,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也会受到其他人的情绪的影响,会因为其他人的情绪高涨而使得自己的情绪高涨,也会因为其他人的情绪低落而使得自己的情绪低落,这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会完全体现在授课中,进而影响学生们的情绪,老师的情绪高,整堂课就是讲授得非常有滋有味,进而使得学生的情绪也会非常高涨,而如果老师的情绪不高,就会使得课堂授课完全无滋无味,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听课情绪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就会大大影响上课的效率。所以对于老师而言,需要在课堂之前完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情绪,不管在去、课前情绪多么的不好,也要完全地使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充满着饱满的热情,接着以饱满的热情去授课,进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整个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程内容的单独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的科学课是一堂非常贴近生活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都是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规律以及生活小常识的科学讲述,那么这样而言,单纯是依靠课本来进行讲述肯定是只能了解到这个学科的冰山一角,而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整个学科的兴趣均没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对于老师而言,除了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书本的必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率地接受知识,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对于知识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不仅仅在老师的授课之下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在老师授课之外自己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讨,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也会使得自己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加,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提高了,学科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三、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与帮扶,实现人人参与、有序活动
有些简单的内容可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而有些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或许他会觉得没有头绪,不能正确地去进行探究。这时可安排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使其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按照实验的步骤来操作、观察、记录。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合理分工,安排得井然有序,有的安装实验仪器,有的指挥调整,有的观察,有的记录实验现象。这种无声的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个人探究所无法达到效果。
四、课内外有机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
科学实验需要很多的仪器、材料,有些实验在课堂内可以完成,而有些实验放到课外去进行更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最广阔的探究空间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科学探究成为“有水之源”。
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体验到的成功与挫折
科学探究中要注重过程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从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只有在不断的体验中才能真正探究科学,真正实现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的蜡烛太长,这样就不能透过小孔在纸屏幕上成像。此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细心的检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地进行调整,当看到在纸屏上形成了倒立的像时他高兴地笑了。
六、善于利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引发探究兴趣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生成的问题而展开,利用资源生成资源,拓展科学探究的面。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哪些材料会沉下去,哪些材料会浮上来。然后,学生利用实心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做了一个沉浮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金属下沉,木块和塑料块上浮。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十分肯定地说:“我见过浮在水面上的金属,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说法,表扬他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思考了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金属会浮起来?”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地说“金属的材料是不同的,有的轻就会浮起来,有的重就会沉下去”,有地说“有些金属里面是空的”……这一节课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探究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是多么难得的教育资源呀!
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呈现给学生形象的画面
科学课里,有很多有关宇宙星空的内容。但一般教学只能在白天进行,所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时,我想到做课件。让美丽的星空图,浩瀚的宇宙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春季的北斗七星、猎犬座,夏季的牛郎星、织女星、天鹰座、天琴座,秋季的大熊座、仙后座,冬季的天狼星、猎户座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感受到了灿烂夜空中所蕴藏的秘密,产生了夜晚观星的强烈欲望,为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提高的过程,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将与学生一起成长,寻找并努力去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科学教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