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管窥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 刚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东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增强积极性、学会观察、启迪想象、勇于求异、激发灵感多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积极性;观察;想象;求异;灵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数学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学生发展不断自我调节。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改变依赖教材的倾向,解放学生,开放教材,开放学习过程,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激起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呢?
一、积极性,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的确,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借助动化学具卡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在教学8以内数的加法认识时,依据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创设小白兔采蘑菇的情境,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渐渐喜欢数学课,为今后创新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二、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观察之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活动有目的性。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一根细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捏在手上,甩动小球,使把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旋成了一个圆。”“小球绕着中心转没跑到别的地方去。”“我看见无数条线”“这些线长度都相等”……这些学生朴素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的语言,正是圆的内涵: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这些半径都相等。
三、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可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首先要学好新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一块地里种上了不同种类的庄稼,然后出示栽白菊花和杜鹃红菊花的地块,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同学算出每种菊花的种植面积,学生很快运用已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了问题。后又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状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求?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很快就有了各自的猜测:可能是短边乘它的高的积;面积可能是长边乘短边的积;可能是长边乘它的高的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前做课件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用PPT做出来,便于学生在想象时头脑中的图与实际中的图相匹配,更是一种学生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求异,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师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五、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应及时捕捉,给予肯定。如,学习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把、、、用“>”号排列起来。解答这道题,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可是公分母太大,解答麻烦又易错。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安排前排同学掉头观察后排同学抄的题目,这样分子和分母倒了个个儿,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简捷方法。
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以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思维高速运转,同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其他问题,且运用到生活中,同时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总之,人思维的创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关键词】 积极性;观察;想象;求异;灵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数学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学生发展不断自我调节。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改变依赖教材的倾向,解放学生,开放教材,开放学习过程,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激起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呢?
一、积极性,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的确,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借助动化学具卡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在教学8以内数的加法认识时,依据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创设小白兔采蘑菇的情境,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渐渐喜欢数学课,为今后创新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二、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观察之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活动有目的性。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一根细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捏在手上,甩动小球,使把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旋成了一个圆。”“小球绕着中心转没跑到别的地方去。”“我看见无数条线”“这些线长度都相等”……这些学生朴素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的语言,正是圆的内涵: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这些半径都相等。
三、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可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首先要学好新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一块地里种上了不同种类的庄稼,然后出示栽白菊花和杜鹃红菊花的地块,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同学算出每种菊花的种植面积,学生很快运用已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了问题。后又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状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求?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很快就有了各自的猜测:可能是短边乘它的高的积;面积可能是长边乘短边的积;可能是长边乘它的高的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前做课件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用PPT做出来,便于学生在想象时头脑中的图与实际中的图相匹配,更是一种学生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求异,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师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五、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应及时捕捉,给予肯定。如,学习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把、、、用“>”号排列起来。解答这道题,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可是公分母太大,解答麻烦又易错。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安排前排同学掉头观察后排同学抄的题目,这样分子和分母倒了个个儿,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简捷方法。
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以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思维高速运转,同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其他问题,且运用到生活中,同时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总之,人思维的创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