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语文课堂的扎实有效训练

【作者】 蒋 飘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效训练就是将教师的指点、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训”不“练”的现象。比如我们一位老师在执教《小草和大树》,让学生读罗伯特·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时,学生读得很平淡,没有读出骚塞那傲慢的冷冰冰的语气。老师说:“你读得太平淡了,应用傲慢的语气读。这样不好,听我读读。”接着老师范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老师不管了,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这可是典型的只管“训”,不管“练”的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较强的训练意识,以为“训”了就等于“练”了,以“训”代“练”。这样的教学,教师是教了,而学生没有“习”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示范后,再经过“自由练习——抽生朗读——评价鼓励——再次练习——抽生示范——全体齐读”几个环节的朗读指导,改正学生朗读的毛病一定能落到实处。
  如何让训练扎实有效呢?
  一、训练重点要突出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训练点很多,要在一堂课内把握住所有的知识点、训练点,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而语文教学也要求注意整体感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面面俱到不落实,不如抓住一点求扎实。事实上,只要我们在一堂课上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长期下来,学生必定有所收获。我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就嚷着“这一课很容易懂。”这也是实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再加上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已有了解。于是教学这一课,我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复述上,先不加辅导,直接指名学生复述,然后针对学生复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如学生讲牛郎对老牛照料的很周到这方面,局限于课文吃鲜嫩的草和喝干净的水两方面。我启发学生,牛郎还会在哪些方面把老牛照顾的很周到呢?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还可以把牛棚打扫的很干净,帮老牛赶走苍蝇蚊子,把老牛照顾周到。在讲王母娘娘发誓要抓住织女时,启发学生王母娘娘发誓时会说什么。大多学生只说王母娘娘抓住织女怎么怎么惩罚她,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启发学生读一读“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暴跳如雷。”学生立刻抓住“下嫁”一词展开想象:说织女下嫁人间,丢尽了她的脸,扫了她的面子。这样既让学生增强了讲故事的感染力,又让学生明白了封建等级制的危害。
  二、训练方法要科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再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样的段落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体会,概括类比,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其它段落。
  例如《海边小城》一文,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广州的海边小城一年四季的特点,描写时都是按照“先写景再写人”的结构来写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渗透学法指导的好机会。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城街道的特点后总结出学法:“读、划、思、议”,然后放手让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海边小城的特点。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即可。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再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样的段落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体会,概括类比,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其它段落。这样教师的教法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掌握了阅读的技能技巧,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三、训练过程要扎实
  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比较简单,可以一步到位,但不少的训练设计有一些难度,训练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过程,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逐步到位。
  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一方面,学生应该养成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做好课堂的准备工作,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明确自己的不足,以便在课堂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方法,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可以从字、词、句的理解入手,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可以从文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入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时代呼唤效率,出路在于改革,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