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探究

【作者】 梁厚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感逐渐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教师工作的热点,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向。通过对初中语文语感培养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建设,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方法;培养

  语感,又称人们面对文本所产生的语言爆发力。这种力源自对本文接触在理解上的反复实践。需要反复培养才能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有关“培养语感”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使得培养语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促使众多教师开始思考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初中语文语感培养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以读为径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路径,更是语感培养的必不可少。作为一线教师,忽视朗读的做法永远都是失败的。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而并不重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甚至根本没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观念和意识相对落后,从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没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另一方面,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的限制与束缚,教师仍旧将精力花费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语文成绩上。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作为一线教师应力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也始终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成绩。这就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欠缺,无法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的深刻情感,甚至无法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而从本质上说,语感就是指语言的感觉,而语感形成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反复的朗读与聆听中对语言的感觉进行领悟和感受。但由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导致学生的语感难以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朗读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正视且重视晨读,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而不再是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其次,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有意识的规范学生的发音,要让学生带着足够的感情去朗读,要注意口语发音的抑扬顿挫。此外,教师可以对朗读的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如组织学生按角色进行朗读等等。随着朗读教学的不断建设,学生就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和朗读,也就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二、通过阅读教学积累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阅读是一项需要利用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就是在不断的读和思考,这就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去背诵。随着语言的进一步积累,学生就能够跟随直觉进行更流利的口语表达,也能够在跟随直觉去推测听力的内容,这就是语感形成的有力表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要通过拓展性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积累,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三、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语感
  语言理解是以想象力为前提的再创造。离开想象语感就如同缺少翅膀。故而,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语感。简单地说,在阅读与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想象,要在文章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对下文进行推测,并将自己推测的内容与下文相互结合。
  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能够在阅读与朗读中与作者的创作产生共鸣,进而跟随自己的直觉进行阅读和朗读,这种无意识进行的阅读和朗读也就是语感形成的表现。以《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朗读为例,学生在朗读时将课文描述的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像,在脑海中进行联想。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中联想到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能够跟随作者的描写进行推测。基于此,学生就能在这种奇异的朗读状态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也体会语言的奇妙,进而对语言产生感觉,逐步形成语感。
  总的来说,语感是一种相当奇妙的事物,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促使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这就需要众多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总结和交流,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步产生语感。
  参考文献:
  [1]曾永华,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9年。
  [2]覃宝林,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语文学刊,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