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怎样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者】 高小影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喜爱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爱你,一个受学生喜爱的教师,需要用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去启发学生,用赞美、鼓励的话语去使学生充满自信,并用良好的素质和独特的风格去熏陶和吸引学生。只有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带领学生获取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才能托起中国教育的灿烂明天。
  【关键词】 学生;喜爱;教师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都一直追求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怎样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会因为喜爱某一个教师而喜爱他所教的课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意指当师生关系比较密切时,学生才会接受或相信老师所讲的道理。那么,怎样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呢?
  (一)必须为人师表
  只有为人师表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教师的表率作用首先体现在良好的师德修养上。一名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教师,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模仿他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乐观、随和、宽容等是体现教师良好的情绪特征。反之,性格粗暴、经常责骂学生、甚至动手殴打学生的教师只会令学生反感,试想学生怎会喜爱他的课呢?那么他的教育又怎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言行,完善和美化自己的性格。而且要以身作则,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并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教育学生,作一名问心无愧的人民教师,让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学会做人。
  (二)教师应保持自信
  我想一个人不可能崇敬和喜爱一个胆怯、无能的教师,所以教师的自信能够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也是对学生一种潜意识的鼓舞和促进。当然自信不是建立在空洞的理论上,它必须以深厚文化知识功底为前提,只有具备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广的信息渠道和更宽的知识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本身就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一名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无法解决,对上课所讲的内容没有深透理解,怎能使学生对他产生佩服的心理?又怎能使学生喜爱他所教的这门课呢?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的知识独到见解及精湛的教学技巧,才能做到信手拈来,面面俱到,自然也会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才能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试着喜爱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教师需要栽培的一个果园,果园里的果子大小不一样,品种也不一样,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付出真挚的爱心。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去关注他们的学习,去了解他们心里的迷惑和烦恼,去分享他们的欢乐与成功。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能用宽容心和耐心,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及时表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在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十几年来,我深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对此我很感激他们,让我发现我的价值所在。总结十几年的经验,我认为要让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首先书要教得好,其次你必须要先喜爱学生,这些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多倾听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待差生、优生一视同仁,使学生体会到享同一片阳光的平等、灿烂。对差生的教育要实施多表扬,少指责的原则,要善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总之只有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爱你。
  (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的质量决定每一堂课的好与坏,也会直接地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积极、大量参阅有关资料,把重点、难点突出,牢记经常出现的题型,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对教材深刻钻研,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疑惑,预先作出灵活的应答对策。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不应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设计好每一堂课,使课堂问题有浅入深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觉得你的每一堂课都焕然一新,使人充满新鲜和好奇感。反之,如果依照老模式、照本宣科、没有认真地钻研每一堂课,会使学生产生疲倦、乏味和厌恶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
  总之,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基础,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语言。只有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才能托起中国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解国柱;教师评价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