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 热孜也·沙力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胡拉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维持班级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对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特殊性,探寻针对性的策略解决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在其思维发展的敏感时期,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观念。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策略探讨
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已经实施多年,全新的教学理念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之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以敞开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计划和树立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是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的心理与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第二性征,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变化。此时,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对异性有好奇心理。因为他们处在发育的阶段,所以他们还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自由变化心理自我意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社会性形成和自我意识发展这两个方面上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他人要求自己,从而产生出年龄与自身形象的巨大差异。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冷静、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处境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外貌所导致的,有的是性格与处事风格导致的,有的是由于成绩的优劣导致的。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短暂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班主任应当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耐心了解学生的问题,试图通过换位思考来分析出其心理动机,然后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拓展创新,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扰、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的讲解、科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的探究等,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实现自身焦虑情绪的缓解、自信心的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当前沉迷网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化,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探知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采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手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更多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教育。因此,师生双方一起共同策划、探讨和完成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心理追踪功能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防止过多的理论输出而使学生对其产生疲劳感。如在学生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跑步、拔河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自由奔跑,让学生既能够排解压力,又能够产生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从而减轻焦虑。班主任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分组进行清扫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配合能力。除此之外,当传统节日到来时,班主任也可以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当重阳节来临时,班主任带领学生去到敬老院,去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引导并鼓励学生和老人进行沟通。这样的活动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和尊重老年人,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五)采用正确的疏导策略,确保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在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集体疏导或个别疏导。在集体疏导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的分组,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理解互相思想,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由于学生的个性是独立的,在集体疏导的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此时班主任必须采取个别疏导的方式。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在正常交流中的心理需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疏导策略,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六)推动家校共育,掌握学生动向
在学生成长阶段,校园并非唯一能够给予学生教育的场所,学生家长和家庭是除校园之外,学生接触最广泛且时间最长的区域,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同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正因如此,初中班主任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想要提高教育有效性,便需要以家校共育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当前阶段发展动向,并更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那么,教师则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或多种教育活动的设置,促进家庭与校园教育活动的融合及延伸。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优秀思想品质的重要责任。所以,针对初中心理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学校内部开设专门的心理教学课程和心理辅导部门,使学生能够得到专业化的指导,并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此提升教育实效,增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6-7.
[2]邓可星.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57-58.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策略探讨
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已经实施多年,全新的教学理念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之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以敞开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计划和树立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是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的心理与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第二性征,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变化。此时,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对异性有好奇心理。因为他们处在发育的阶段,所以他们还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自由变化心理自我意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社会性形成和自我意识发展这两个方面上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他人要求自己,从而产生出年龄与自身形象的巨大差异。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冷静、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处境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外貌所导致的,有的是性格与处事风格导致的,有的是由于成绩的优劣导致的。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短暂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班主任应当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耐心了解学生的问题,试图通过换位思考来分析出其心理动机,然后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拓展创新,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扰、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的讲解、科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的探究等,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实现自身焦虑情绪的缓解、自信心的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当前沉迷网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化,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探知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采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手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更多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教育。因此,师生双方一起共同策划、探讨和完成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心理追踪功能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防止过多的理论输出而使学生对其产生疲劳感。如在学生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跑步、拔河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自由奔跑,让学生既能够排解压力,又能够产生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从而减轻焦虑。班主任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分组进行清扫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配合能力。除此之外,当传统节日到来时,班主任也可以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当重阳节来临时,班主任带领学生去到敬老院,去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引导并鼓励学生和老人进行沟通。这样的活动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和尊重老年人,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五)采用正确的疏导策略,确保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在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集体疏导或个别疏导。在集体疏导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的分组,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理解互相思想,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由于学生的个性是独立的,在集体疏导的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此时班主任必须采取个别疏导的方式。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在正常交流中的心理需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疏导策略,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六)推动家校共育,掌握学生动向
在学生成长阶段,校园并非唯一能够给予学生教育的场所,学生家长和家庭是除校园之外,学生接触最广泛且时间最长的区域,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同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正因如此,初中班主任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想要提高教育有效性,便需要以家校共育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当前阶段发展动向,并更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那么,教师则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或多种教育活动的设置,促进家庭与校园教育活动的融合及延伸。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优秀思想品质的重要责任。所以,针对初中心理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学校内部开设专门的心理教学课程和心理辅导部门,使学生能够得到专业化的指导,并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此提升教育实效,增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6-7.
[2]邓可星.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