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县城学校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作者】 谭 丽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本成果系“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县城学校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2021SXJP179研究成果”
【摘 要】 以县城学校离异家庭中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策略探研,通过其外在表现以及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疏导策略,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各自的责任担当出发进行了问题解决的策略阐述。
【关键词】 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县城
随着离婚率逐年攀升,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学生人数中占比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由于处在单亲家庭之中,缺失完整的家庭关爱,如果再因为生计问题,单亲都可能外出务工,只能寄于隔代养护之中。象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小学生,更容易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方法不当而出现心理问题,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出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和转化,这些失常的心理和行为就会恶化甚至扭曲,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如果这摇篮出现问题,人格形成的源头就缺乏活水之培。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部分小学生主要有五大方面的不良心理表现,一是心理孤独,无助感强;二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三是自卑感明显,敏感脆弱;四是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五是社交障碍,嫉妒心强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由轻至强,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科学的干预和疏导,就易导致由心理上的问题变成行为上、身体上的疾病。
二、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多因一果的问题。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导致其形成的缘由也可能不尽相同。在大量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主要可以归结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是主要的,而因父母离异造成家庭教育不完整和缺失,所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因为离异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容易出现极端化情况,严者更严,溺者更溺,他们不正确的教育心理致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关爱、教育和帮助。又特别是在父母之间存在观念冲突时,为了获得孩子对自我的理解,家长们会当着自己的面夸赞自己的儿子,甚至还会当着儿子的面两人大打出手。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将处于仇恨的氛围中。此时的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很容易形成憎恨、厌恶世界的人生态度。对于住在父母再婚家庭中的小学生,也因为再婚家庭的不和谐以及各自的偏爱,给对方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仇视心理和形成憎恨、打击报复的生活态度。
(二)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因为父母离异,孩子们都有一种很低的自尊心,有一种叛逆的情绪,很难与同学们融合在一起,经常被隔离开来。另外,由于大部分的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学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成为了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因为学校只追求高学历,没有重视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当孩子们做出错误的事情时,不是积极的教育,反而是讽刺这群人。老师们那种老套而又单纯的教学方式,尽管其初衷是要激励学生,但却更多地是要使孩子们更加孤独。这对孩子们的生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离婚虽然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在很多人认知中还是让人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因为离异的家庭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孩子将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对于离婚的孩子,也常常谈论有关其双亲的事情。比如,孩子间互相也会问一些很敏感的问题,如“你的父亲有没有为你找到新的母亲?”另外,许多人则以为,离婚后孩子的双亲只是空间上分开了,还是可以如原来一样照顾他们。但实际上由于离婚后的生活压力往往都会导致空间距离的增大,无暇顾及是必须发生的。因此,离婚后没有得到重视的孩子,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很难得到满足。
三、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的实施策略
针对离异家庭小学生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缺陷,我校远瞻性地作了研究,早在两年前就启动了以县城学校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为专项课题的研究,以期通过有效策略帮助这部分人群重新认识自我,重拾学习和生活信心,能像正常家庭的学生一样快乐地、有信心地重新走进这美丽多姿的世界。
(一)在学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采取平等对待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尊重这些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是离异家庭的元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学生中老师或者班主任应多与之交流,谈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学校层面减轻他们孤独之痛。二是采取针对性强的疏导策略展开,在日常学习中利用心理学上的保密性策略、理解性策略、自愿性策略、转移性策略并结合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的路径进行。三是采取特别关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疏导策略。这部分学生较之其他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理解和关爱。因为他们在生活、学生中遇到的困难会因为他们感到无助而变成心结。如果没有倾听他们委屈的亲人或者朋友给他及时排解和疏导,心结就可能致其出现极端行为。所以,学校老师或班主任在关注他们的同时还要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来进行疏导,以帮助他们化解困难,重塑信心。四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这是一个预防与纠治并行的方法。学校要拓展实施路径,把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以活动、以讲座的方式常态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在预防上堵,在纠治上导,及时给予恰当干预。
(二)沟通家长,携手家庭教育配合实施。对于因为离异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其疏导策略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方法。这一点,学校作为疏导的发起者应主动与家长取得一致转化的沟通意见,提高家庭教育频次和质量,要求家长扮演好第一站教育中的教师形象,针对孩子所缺及时化解,加强情感交流,注重过程陪伴。同时还要和学校、班主任多作联系,相互了解疏导进度和方法。特别针对近期其表现进行疏导干预。
(三)加大社会关注。一方面要加强对离婚的宣传,让大家对离婚有一个更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离婚了,他们也是要关爱孩子,不能因此产生被抛弃感。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服务和育人功能,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教给离异父母正确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和责任担当落实的途径,同时也可举办讲座,让单亲家庭的家长们互相交流心得等,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当然还可以在小区内建立游乐园和俱乐部,让家长在聆听了课程之后,带孩子一起玩耍,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确保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陈会昌,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特点[J].心理开展与教育,1989年。
[2]夏秋圆,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干预疏导方法探究[J].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