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随课微写”教学设计策略——以五年级上册语文为例

【作者】 康呸玉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洛浦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课微写”是落实学生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教材、文本、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对“随课微写”的切入点做取舍,使“随课微写”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有效。
  【关键词】 “随课微写”切入点;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点 

  “随课微写”是伴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写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它以“小”为特点,机动灵活,具体而微,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难度。若教师能合理、科学、有效地设计“随课微写”,学生通过伴随课文学习过程中的高频练写,习作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升。
  笔者所在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且属于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三区叠加。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起步晚,普通话普及不平衡不充分。在这一大背景下,本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语言障碍广泛存在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言理解困难和语言运用困难突出。因此,“随课微写”教学方式的推行更是刻不容缓。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设计合理、科学、有效的“随课微写”呢?
  一、研读教材,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除单元习作外,部分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以及习作单元的“初试身手”板块,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直观的练笔资源。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研读教材,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进行挖掘。统编教材中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形成一套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1]各单元人文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练笔的主题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把练笔与整单元课文的编排联系起来。单元作文主题通常与单元人文主题密切相关,若能每课一练笔,学生在单元大作文时,也不会陷入无话可写的境地。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人文主题是“万物有灵”,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单元习作的主题是“我的心爱之物”,重在引导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并给出了提示“想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想想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本单元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白鹭》一文描述了白鹭蓑毛、身形、长喙、脚,突出白鹭颜色和身段之美,又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某种动物外形,写出动物的可爱之处或形象之美,抑或是写一写自己所熟悉的动物觅食、进食、争斗、休息等的样子。《落花生》课后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桂花雨》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与桂花有关的生活场景,其中写到桂花树的样子,桂花的香气迷人,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本地区大多数孩子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如打核桃、摘杏子、摘桑葚、摇红枣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乡村生活,引导他们从树、枝、叶、花、果等方面择事物特点写,重点写具体的活动场景。《珍珠鸟》展现了怕人的珍珠鸟,一步步和作者熟悉、亲近,到最后信赖人的过程,还原了“我”与珍珠鸟的交往过程。学生若选择动物写“我的心爱之物”,本篇文章的写法则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和自己家的动物相处的过程,重点将“我”的表现和“动物”的表现写具体。通过四次小练笔,学生在完成单元习作时,不仅有话可写,还可以自己作横向比较。
  练笔的确定还可以从单元语文要素入手,尤其是习作单元。在学习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时,找准课文与学生习作能力“最近发展区”的联结点,连点成线,在单元大作文中聚成一个“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写说明性文章。《太阳》一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课之后,随课微写可以聚焦在用“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上。既可以直接利用“初试身手”第一题,选择身边的事物,尝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介绍,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事物信息,如与地球类似的“月球”,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清楚。《松鼠》抓住松鼠的外形特点、行为特征、生活习性进行细致生动的介绍,故本次随课微写的片段练写可以聚焦在“分段介绍事物特点”上。以上两个练写点直接指向单元习作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挖掘课文中的读写训练点,确定练笔的目标。
  二、深耕文本,挖掘练笔切入点
  每一篇课文都像一座矿藏,蕴含着许多个可供学生练写的点。那么,从文本的角度如何挖掘适合的练笔切入点呢?
  (一)方法迁移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而模仿又是作文的重要基础。因此老师们应注意引导孩子注意语文中的修辞学方式、环境描写手段、人物描写方式等,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他们在模仿中提高了作文表达能力。如《四季之美》中,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四季不同时间、不同景致的动态变化,营造出独特的美的韵味。在上完本课后,可以布置练笔内容“仿照课文,写一写四季里你最喜欢的景物,写出动态美。”引导学生对景物的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表现景物的动态美。
  (二)情感联结处改写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表达情感是一种需求,当学习者对文字有了丰富感受和领悟之后,练笔也就变成了传达情意、表现自我的自然而然的需求了。在现行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字,在学习者潜心研读体会、情感到达了最高点之时,便可通过课堂练笔的方式,让胸中蕴藏的思绪与情感渗透笔尖,永远留驻在心田。
  在教学课文《父爱之舟》时,以“逛庙会”的场景为例,师生共同品读,感受父爱。让学生朗读课文片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场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又从哪里感受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和理解?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全班交流。教师追问:如果你和父亲都很饿,可父亲因为没钱只能给你买一碗饭,他却舍不得吃,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思、去想、去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再同桌间交流,一个人从“我”的角度讲讲“逛庙会”时发生的事,另一个人以父亲的口吻来讲,在讲述中加上对心理活动的描述。
  (三)文章留白处补写
  许多课文都留下了可供读者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在领悟原文主旨和感知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细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月迹》中的一段“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此段写细:“课文的开头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窗格儿的过程写得多么动人、有趣呀!你能不能把月亮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变化的样子也写得有趣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月亮在这些事物上的动态变化。
  又如《父爱之舟》中的一段“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巴金《春蚕》一文中关于养蚕的语料,学生阅读后,向学生提问:“作者半夜梦醒,看到父母半夜起来忙碌,会是什么样子?会想什么?当父亲给作者买枇杷吃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同样的,本文中提到的和父亲在一起的七个生活场景,有些场景中的细节省略了,你能否帮作者将这些充满温情的细节和动人的场景还原出来?学生说充分后再写下来,从说到写,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场景与细节的感知力和文字表达。
  三、兼顾学情,激发内在动机
  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策略时,必须注意学习者的身心特点,适应他们的内在需求、心理逻辑和知识经验。[2]“随课微写”教学设计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切忌不顾学生的兴趣点、接受能力和习作基础,设计老师自认为精彩的练笔点,要将学生“想不想、会不会、能不能”放在心里。
  (一)精准“把脉”,把中写作学情
  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生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问题和需求,才能确定学生在该阶段的习作能力“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让学生在每次练写中有所得,不能为了“练写”而写。其次,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在练笔中的困难也就不同。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宽练笔的要求,出示例句、指导思路、给学生指出练笔用到的词语和句式都是有效的教学支架。
  (二)立足“源泉”,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小练笔选题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记忆,“我笔写我心”,而不是写假话、套话、空话。把练习和实践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观察中养成动笔的习惯。创设贴近学生的写作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萌发练笔的兴趣。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感官,用现场感受、回忆生活、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在观察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三)自选“商店”,给予更多选择权
  如果教师在“小练笔”设计上留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比如在《落花生》课后设计“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那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这样的练笔设计就比“花生让你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举例写一写”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做选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