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法
【作者】 陈 茜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有强烈的“我要学”主体性生成。本文探讨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在学法指导中促进学生会学、适时鼓励评估和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等四种培养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主体性;培养方法
所谓主体性就是不以外界因素而自我有所求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主体性就是学习者对知识获得在心理上有所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追求。语文教学作为奠基平台,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追求变得强烈,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需要外力“迫使”而主动“我要学”。正是因为如此,新课标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就列为了教学改革的首要理念,目的就是让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改革,多导少教,多学生为主的活动少“一人言”做法。当然,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因为学生能不能成为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内需上有需要,有“我要学”兴趣和欲望,这样才能不催自学。接下来的文档里我将聊聊语文教学实施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虽非智力元素,但在人内驱形成上其是最活跃的,是驱使智力元素在知识接触、感知、理解、构建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强劲动力。故而,学生“我要学”兴趣就应该首先被培养激活,使之发挥作用。实现这一效果的最佳教育时机就是在导入环节,这一环节实现了,整个课堂学生都不会游离于教学外,而且还非常专注地参与语文学习对话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冀中地道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我们就可多激发学生读文悟文的兴趣,在导入时可采取看同名电影片断来开课,让学生在看到利用地道消灭敌人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知兴趣,从而有主动进一步学习需要。在课时之际实现了“趣已至”,学生就会受“我要学”内驱而一直以主体姿态立于学,表现为主动参与和积极对话。
二、在学法指导中促进学生会学
会学,主体性变得更加强烈的重要原因。小学生欠知识和方法,会学还需要继续强化学法指导。多年实践告诉我,会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明白“学习”的含义,而且还需要他们在每个具体的知识学习中都能找到一种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最简捷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实现这个效果,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指导,使他们了解整个学习的进程,使他们能够逐渐地学会一套以观察、理解、记忆、质疑思考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提高自己的各种学习能力,进而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法授予不能直接说原理,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内容,通过微视频导向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法指导,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会在直观呈现中变得真实可用,操作感强。有了这样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以最少的时间和体能消耗而获得最大化、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教学原理、方法以及学生特征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课堂上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效。
三、适时鼓励评估学生
每个人在精神上都需要得到欣赏和尊重。因材施教的抓点就可利用人性的这一需要而实施。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多加激励,多给予赞美性的语言评估,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得以展现。将其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即在进行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或者在回答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避免过分地干预或打扰学生的积极思考。当他们思维有所悟之际,我们在适时的引导中还要表现出比较欣赏的神情,有时候会轻轻点头,有时候会投以赞赏的眼神;有时候可以给出一个暗示,让人放开束缚大胆想象。这样的激烈评估,学生受激发学习热情自然会更高涨。对于有了进展的同学,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同学,即使只是获得了一点点成就,老师也要善于使用自己的话语,适时地予以由衷的称赞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能闪光和进步,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
测试题目传统做法的主体是教师,而让学生来作主体,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培养。自拟测试题目是训练学生整理和归类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采用“一问一导”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受牵制的多。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自制练习考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还可以获得复习的最佳效果,提高他们的梳理综合、归类能力。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章节或阶段的知识之后,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编出一组习题或一个阶段的试题。当然也可以定要求、定范围,让他们自己独立做,也可以小组出题目,让其合作做,也可以由老师汇总,最后反馈给全班。学生们经过自我拟定测试题目,然后再引导他们阅览和批改这些题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并且能够让他们对最近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和巩固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独立精神、主动性教育的有效实践,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多向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有效的,更利于主体性培养。
总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迫学”变成“我要学”,由“难学”变成“快乐学”,从而实现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能从根源上缓解和克服学生学业压力,并能使之快速有良好学习体验生成。这既是对主体性的培养也是对主体性的利用,更利于学生后来学的兴趣奠基。
参考文献:
[1]曾主红,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培养[J].课堂内外,2019年。
[2]陈喜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20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主体性;培养方法
所谓主体性就是不以外界因素而自我有所求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主体性就是学习者对知识获得在心理上有所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追求。语文教学作为奠基平台,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追求变得强烈,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需要外力“迫使”而主动“我要学”。正是因为如此,新课标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就列为了教学改革的首要理念,目的就是让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改革,多导少教,多学生为主的活动少“一人言”做法。当然,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因为学生能不能成为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内需上有需要,有“我要学”兴趣和欲望,这样才能不催自学。接下来的文档里我将聊聊语文教学实施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虽非智力元素,但在人内驱形成上其是最活跃的,是驱使智力元素在知识接触、感知、理解、构建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强劲动力。故而,学生“我要学”兴趣就应该首先被培养激活,使之发挥作用。实现这一效果的最佳教育时机就是在导入环节,这一环节实现了,整个课堂学生都不会游离于教学外,而且还非常专注地参与语文学习对话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冀中地道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我们就可多激发学生读文悟文的兴趣,在导入时可采取看同名电影片断来开课,让学生在看到利用地道消灭敌人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知兴趣,从而有主动进一步学习需要。在课时之际实现了“趣已至”,学生就会受“我要学”内驱而一直以主体姿态立于学,表现为主动参与和积极对话。
二、在学法指导中促进学生会学
会学,主体性变得更加强烈的重要原因。小学生欠知识和方法,会学还需要继续强化学法指导。多年实践告诉我,会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明白“学习”的含义,而且还需要他们在每个具体的知识学习中都能找到一种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最简捷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实现这个效果,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指导,使他们了解整个学习的进程,使他们能够逐渐地学会一套以观察、理解、记忆、质疑思考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提高自己的各种学习能力,进而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法授予不能直接说原理,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内容,通过微视频导向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法指导,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会在直观呈现中变得真实可用,操作感强。有了这样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以最少的时间和体能消耗而获得最大化、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教学原理、方法以及学生特征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课堂上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效。
三、适时鼓励评估学生
每个人在精神上都需要得到欣赏和尊重。因材施教的抓点就可利用人性的这一需要而实施。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多加激励,多给予赞美性的语言评估,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得以展现。将其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即在进行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或者在回答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避免过分地干预或打扰学生的积极思考。当他们思维有所悟之际,我们在适时的引导中还要表现出比较欣赏的神情,有时候会轻轻点头,有时候会投以赞赏的眼神;有时候可以给出一个暗示,让人放开束缚大胆想象。这样的激烈评估,学生受激发学习热情自然会更高涨。对于有了进展的同学,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同学,即使只是获得了一点点成就,老师也要善于使用自己的话语,适时地予以由衷的称赞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能闪光和进步,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
测试题目传统做法的主体是教师,而让学生来作主体,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培养。自拟测试题目是训练学生整理和归类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采用“一问一导”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受牵制的多。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自制练习考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还可以获得复习的最佳效果,提高他们的梳理综合、归类能力。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章节或阶段的知识之后,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编出一组习题或一个阶段的试题。当然也可以定要求、定范围,让他们自己独立做,也可以小组出题目,让其合作做,也可以由老师汇总,最后反馈给全班。学生们经过自我拟定测试题目,然后再引导他们阅览和批改这些题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并且能够让他们对最近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和巩固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独立精神、主动性教育的有效实践,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多向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有效的,更利于主体性培养。
总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迫学”变成“我要学”,由“难学”变成“快乐学”,从而实现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能从根源上缓解和克服学生学业压力,并能使之快速有良好学习体验生成。这既是对主体性的培养也是对主体性的利用,更利于学生后来学的兴趣奠基。
参考文献:
[1]曾主红,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培养[J].课堂内外,2019年。
[2]陈喜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