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Ⅱ卷文言文阅读题命制的 “反套路”及与教材之关联
【作者】 龚 思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命制在“反套路”上展现了自己的努力。材料主题鲜明,传统文化认知面得到拓广;文化常识题的设置内容丰富,扼杀了“脱离文本做题”之风;简要概述题凸显理性,指向学生思维能力。与教材的关联度不够。材料来源淡化了教材,类型单一;文化常识归属不清,考点重复。“教-学-考”如何臻于平衡需引起思考。
【关键词】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Ⅱ卷;文言文阅读;“反套路”;教材
2022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Ⅱ卷(海南、辽宁、重庆卷)文言文阅读题与2021年试卷相比,题型上没有变化,仍是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及概述五种,甚至在内容概述、文化常识的选择题上,与现代文选择题加大对“正确”项设置相反,尚保存“不正确的一项”设置的传统。然而,仔细推敲,又能发现文言文的题目命制从出处到内容,都有了对“套路”的突破。
一、“反套路”:导向积极
(一)材料出处:主题鲜明,传统文化认知面得到拓广
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为人物传记,传主吴汉战时勇猛沉稳,生活中质朴谨慎。传主的生平出于《东观汉记》,沿袭了近年尤其是部编版教材使用以来文言文材料来源多样化的趋势。以海南省使用的全国Ⅱ试卷为例:
2018年至2020年,秉持的是从二十四史中选材的理念。2019年9月海南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2020年是使用教材后的第一年考试,由教育部单独为海南命题。可以说,这套题为海南量身定制。所以在内容上选择了海南琼山人海瑞,给海南学生以熟悉感,增强了文化自信。自此,不少学校开始在二十四史中寻找海南名人,直至2021年,传主不仅不是海南人,材料出处更从二十四史中走出。这其实已经预示着“反套路”的出题理念,然而,作为打破二十四史选材范畴的《通鉴纪事本末》又成为文言文阅读的热门出处。至2022年的《东观汉记》出现,在这一点上说,2022年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来源的进一步拓宽对教学育人有定心、静心的作用。
(二)文化常识:内容丰富,扼杀“脱离文本做题”之风
古代文化常识目前权威的著作是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截至2021年的高考,大多考点也都集中在这十四大类中。2022年高考Ⅱ卷在这道题的设置上,大幅度地改变了往昔做法。选项中,“衔枚”“车驾”属于传统文化常识内容,“尊重”是常见古今异义词语,“差强人意”属于常见成语。其中,4个选项中3个题干有“文中”字样,将学生的眼光引至文章本身,选项D中关涉到课内“丝竹”的代指手法,课内外钩联。
(三)简要概述:凸显理性,指向学生思维能力
2020年,简要概述题第一次出现在全国Ⅱ卷中,至2022年,成为常态化试题。2022年全国Ⅱ卷首先是题干中已放弃使用原文,而使用了《东观汉记》之外《后汉书·吴汉传》中的评论观点。题目要求学生概括出吴用“刚毅木讷近仁”之处,没有特定的区间指向,答案铺向全文,要求学生至少读完文本,这与文化常识题一样需要审视文本,区别是概述题要求更高: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概括。
二、与教材之关系:关联度不够
(一)材料来源:教材淡化,类型单一
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部分试题与教材联系不紧密的表现首先是选材类型单一。选材类型单一有两点体现:类别单一、体裁单一、表达方式的选择单一。
其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34篇文言文的来源并非都是史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出自《论语》《孟子》,属于经书;《劝学》《五石之瓠》出自《荀子》《庄子》,属于子书;《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出自《文选》《陶渊明集》,属于集部。属于史传的,34篇里有《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伶官传序》等7篇,占比为20%。可以看出,史传类文言文的占比在所有文言文里不占大头。其二,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选材属于史传体。与类别相关,部编版教材上的体裁除了史传体,还有寓言体散文如《庖丁解牛》,语录体散文如《论语》十二章,戏剧如《窦娥冤》,小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可谓百花齐放,体裁多样。其三,与体裁相关,又可以看到,从表达方式上而言,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选材一如既往地选择了记叙文,这其中自然有学生在考场上紧张,只能选用难度较低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但在教材里,议论文如《六国论》《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等议论文占比更大,抒情文如《归去来兮辞》也存在。
(二)文化常识:归属不清,考点重复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的文化常识题部分设置了4个选项,分别是“衔枚”“车驾”“尊重”“差强人意”。其中“车驾”“衔枚”自然可以被归入文化常识,但“尊重”“差强人意”一般被认为是古今异词语与成语。诚然,文化常识范围极大,谁也不能反对“尊重”“差强人意”与之无关;但是,这两个选项是否能归入文化常识,值得商榷。此外,四个选项中,“车驾”曾经出现在2017年全国卷Ⅲ的文化常识考点;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已有对成语的专门题型,第18题为“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填入成语自然包括学生对成语意思的思索,文化常识中的“差强人意”同样是对成语涵义的检测,出现了考点重合现象。
三、思考:“教-学-考”需臻于平衡
(一)高考文言文分值需增加
将教材比重与高考卷分值比重进行观测,能看出一定的问题:
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分值是20分,包括选择题9分,翻译8分,概述3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是25%,文言文阅读在高考卷中的分值(150分)比重是13%;若将文言诗文算做一个体系,则文言诗文的分值是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占高考卷分值总比的23%,而文言诗文在教材中的占比是49%。可以看出,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文言文的分值占比远低于其在教材中的占比。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要提升其地位;地位重要性的达成,一方面是进入教材的数量,一方面是高考的分值。高考分值高,教材比重低,会造成文言文知识储备无法满足考试要求的局面;教材数量多,高考分值低,则会造成学生对教材的不重视。而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材料,最宝贵的资源,都在教材上。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一心在课外刷题,则有本末倒置之误。
(二)教材需二次利用
毋庸置疑,教材上的文言文选篇是古籍中的精华。高中阶段,用好教材仍然非常必要。首先,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选择可以再扩大类别,议论文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素养,抒情散文可以体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为今用比牢记知识点更为重要,议论文、抒情散文等更容易体现古今结合的特点。教材内选入的名家如苏轼、韩愈、柳宗元、陶渊明等,其作品是否能进入高考卷?史传类的《史记》《汉书》中的文章是否可进入高考卷?答案不言而喻。选用教材中的出处、常见作家作用明显:一是学生熟悉,二是具有典型性。其次,文化常识题的设置应遵循“常识必’常’”理念,考查内容应是天文、历法、地理、乐律、职官、科举等常识,考查范围可以从部编版教材中摘选,督促学生重视经典、重视教材。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可以让他们至少能对经典篇章含英咀华,而这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关键词】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Ⅱ卷;文言文阅读;“反套路”;教材
2022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Ⅱ卷(海南、辽宁、重庆卷)文言文阅读题与2021年试卷相比,题型上没有变化,仍是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及概述五种,甚至在内容概述、文化常识的选择题上,与现代文选择题加大对“正确”项设置相反,尚保存“不正确的一项”设置的传统。然而,仔细推敲,又能发现文言文的题目命制从出处到内容,都有了对“套路”的突破。
一、“反套路”:导向积极
(一)材料出处:主题鲜明,传统文化认知面得到拓广
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为人物传记,传主吴汉战时勇猛沉稳,生活中质朴谨慎。传主的生平出于《东观汉记》,沿袭了近年尤其是部编版教材使用以来文言文材料来源多样化的趋势。以海南省使用的全国Ⅱ试卷为例:
2018年至2020年,秉持的是从二十四史中选材的理念。2019年9月海南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2020年是使用教材后的第一年考试,由教育部单独为海南命题。可以说,这套题为海南量身定制。所以在内容上选择了海南琼山人海瑞,给海南学生以熟悉感,增强了文化自信。自此,不少学校开始在二十四史中寻找海南名人,直至2021年,传主不仅不是海南人,材料出处更从二十四史中走出。这其实已经预示着“反套路”的出题理念,然而,作为打破二十四史选材范畴的《通鉴纪事本末》又成为文言文阅读的热门出处。至2022年的《东观汉记》出现,在这一点上说,2022年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来源的进一步拓宽对教学育人有定心、静心的作用。
(二)文化常识:内容丰富,扼杀“脱离文本做题”之风
古代文化常识目前权威的著作是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截至2021年的高考,大多考点也都集中在这十四大类中。2022年高考Ⅱ卷在这道题的设置上,大幅度地改变了往昔做法。选项中,“衔枚”“车驾”属于传统文化常识内容,“尊重”是常见古今异义词语,“差强人意”属于常见成语。其中,4个选项中3个题干有“文中”字样,将学生的眼光引至文章本身,选项D中关涉到课内“丝竹”的代指手法,课内外钩联。
(三)简要概述:凸显理性,指向学生思维能力
2020年,简要概述题第一次出现在全国Ⅱ卷中,至2022年,成为常态化试题。2022年全国Ⅱ卷首先是题干中已放弃使用原文,而使用了《东观汉记》之外《后汉书·吴汉传》中的评论观点。题目要求学生概括出吴用“刚毅木讷近仁”之处,没有特定的区间指向,答案铺向全文,要求学生至少读完文本,这与文化常识题一样需要审视文本,区别是概述题要求更高: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概括。
二、与教材之关系:关联度不够
(一)材料来源:教材淡化,类型单一
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部分试题与教材联系不紧密的表现首先是选材类型单一。选材类型单一有两点体现:类别单一、体裁单一、表达方式的选择单一。
其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34篇文言文的来源并非都是史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出自《论语》《孟子》,属于经书;《劝学》《五石之瓠》出自《荀子》《庄子》,属于子书;《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出自《文选》《陶渊明集》,属于集部。属于史传的,34篇里有《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伶官传序》等7篇,占比为20%。可以看出,史传类文言文的占比在所有文言文里不占大头。其二,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选材属于史传体。与类别相关,部编版教材上的体裁除了史传体,还有寓言体散文如《庖丁解牛》,语录体散文如《论语》十二章,戏剧如《窦娥冤》,小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可谓百花齐放,体裁多样。其三,与体裁相关,又可以看到,从表达方式上而言,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选材一如既往地选择了记叙文,这其中自然有学生在考场上紧张,只能选用难度较低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但在教材里,议论文如《六国论》《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等议论文占比更大,抒情文如《归去来兮辞》也存在。
(二)文化常识:归属不清,考点重复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的文化常识题部分设置了4个选项,分别是“衔枚”“车驾”“尊重”“差强人意”。其中“车驾”“衔枚”自然可以被归入文化常识,但“尊重”“差强人意”一般被认为是古今异词语与成语。诚然,文化常识范围极大,谁也不能反对“尊重”“差强人意”与之无关;但是,这两个选项是否能归入文化常识,值得商榷。此外,四个选项中,“车驾”曾经出现在2017年全国卷Ⅲ的文化常识考点;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已有对成语的专门题型,第18题为“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填入成语自然包括学生对成语意思的思索,文化常识中的“差强人意”同样是对成语涵义的检测,出现了考点重合现象。
三、思考:“教-学-考”需臻于平衡
(一)高考文言文分值需增加
将教材比重与高考卷分值比重进行观测,能看出一定的问题:
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的分值是20分,包括选择题9分,翻译8分,概述3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是25%,文言文阅读在高考卷中的分值(150分)比重是13%;若将文言诗文算做一个体系,则文言诗文的分值是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占高考卷分值总比的23%,而文言诗文在教材中的占比是49%。可以看出,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文言文的分值占比远低于其在教材中的占比。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要提升其地位;地位重要性的达成,一方面是进入教材的数量,一方面是高考的分值。高考分值高,教材比重低,会造成文言文知识储备无法满足考试要求的局面;教材数量多,高考分值低,则会造成学生对教材的不重视。而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材料,最宝贵的资源,都在教材上。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一心在课外刷题,则有本末倒置之误。
(二)教材需二次利用
毋庸置疑,教材上的文言文选篇是古籍中的精华。高中阶段,用好教材仍然非常必要。首先,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选择可以再扩大类别,议论文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素养,抒情散文可以体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为今用比牢记知识点更为重要,议论文、抒情散文等更容易体现古今结合的特点。教材内选入的名家如苏轼、韩愈、柳宗元、陶渊明等,其作品是否能进入高考卷?史传类的《史记》《汉书》中的文章是否可进入高考卷?答案不言而喻。选用教材中的出处、常见作家作用明显:一是学生熟悉,二是具有典型性。其次,文化常识题的设置应遵循“常识必’常’”理念,考查内容应是天文、历法、地理、乐律、职官、科举等常识,考查范围可以从部编版教材中摘选,督促学生重视经典、重视教材。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可以让他们至少能对经典篇章含英咀华,而这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