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杨 倩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荣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各项教育都开始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旨在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小学美术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而将美术知识和生活化视野相融合,探索美术文化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美术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在其中添加生活元素,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就“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期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减;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积极高效地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值得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新思路,不断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方式,找出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生活化视角展开小学美术教学主要指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元素,把美术中被抽象化的部分以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对应的知识,体会美术来源于生活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时,老师安排的教学设计要合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规定,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了解到的事情开展美术绘画,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
  日常生活是文化教育的最好引导者,教育的信息大多数来自生活的具体细节。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基础理论,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了生活。在教育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有体会生活的能力,启迪学生创作。教师可以挑选生活中幸福的界面给学生赏析,让学生从生活中幸福的景色中感受美术,发掘风采。那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美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美学的求知欲。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应当领着学生亲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从生活中的风景下手,让学生切身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将有利于学生将自身的真实体会融进美术绘画中,进而更具创造力。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最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给你提个醒儿》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些公共场所,例如公园以及图书馆等寻找提示牌,并且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带到课上与同学进行沟通以及分享。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提示牌进行观察以及比较,了解不同提示牌的用途以及类型,并且根据提示牌的特点进行分类,这样也能够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深入了解提示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资料进行收集,并且与同学展开合作分享。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累积了丰富的美术素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除此之外,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在图书馆看书时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意识到在公共场合进行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而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
  在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没什么生活经验,但在这个阶段,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是成人无可比拟的。美术课程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视觉效果见到的,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丰富多彩。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盲目跟风,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新生事物十分好奇,假如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协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情。例如画“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是什么样子的,观察的时候要十分细心,留意树木特点、纹路、色彩等。完毕后,学生返回教室开展美术创作。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取得的灵感会形成绘画冲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能够作为学生观察的美术绘画目标,这可以给学生之后的美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灵感。
  三、促使学生切身感受生活
  生活中的事,学生只靠“听”是不能体验的,仅有自身经历后才有切身感受,随后根据美术绘画来展示自身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可以考察相对应的园林景观,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绘画素材。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追忆了解到的物品,并开展美术绘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沟通交流他们的生活感悟。那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美g绘画中,这比教师具体示范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觉性也会有所提升。比如,在绘画校园内的整体情况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是不是了解校园内的总体布局。一般来说,学生对校园内的总体布局不是很清晰。这时,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了解校园内、体育场、教学大楼概况。在学生对校园有一定了解后,就可以让其画画了。又比如在教学生画“莲花”时,假如情况容许,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看莲花的外形、色彩等。莲花从表面上看较为质朴,但在古代中国的名人手上却展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与观察是分不开的。光凭想象,我们无法得到如此深入的理解。带领学生观察时,留意多次观察,让学生观察莲花不同时期的样子。那样绘画要比盲目跟风好许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大自然的风采。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生境界,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是,美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使其形象化地体会生活。因此,美术文化教育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画画,而是让学生开启生活的窗,让学生了解到生活是艺术的起源地,在美术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把握学时,创新教育方式。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根据内容叙述来绘画出这一幅画的内容,那样可以节约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的时间,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内心活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四、展开游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种各样创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引入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小学生的绘画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为生动有趣,从而有效调动小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进而改善传统绘画课堂中的劣势,使学校美术课堂成效更加显著。例如在教学《趣味文字》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西瓜汁”等进行趣味文字设计,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猜一猜的游戏中。通过这一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的观察以及分析,并且逐步地了解趣味文字所具备的特点,掌握文字的变化规律,能够通过笔画以及字形等美化方式开展创意设计,并且充分体会到趣味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意识到趣味文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装饰性元素。只有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并且适当地进行联想,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双减”政策下需要美术教学不断优化,教师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素养,精准把握教学要素及方式方法,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既起到减负的效果,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升。美术作为小学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化教学重视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注重专业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功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特有的价值。美术来自生活,又高过生活。美术文化教育务必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开展美术教学,最终回归生活。近些年,笔者进行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了解的生活,真正使之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