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王永芝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长五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学科,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使之为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能力支持和兴趣支撑。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必备。没有学会自学的就是典型的文盲。特别是今天,一个竞争特别强的时代,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这知识更新周期短,信息如此丰富的当下,处于失败地位就是再所难免的。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语文教育,自然庆担当起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任。作为奠基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而实践告诉我们,培养这种能力既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在催发学生“我要学”中比智力更有效果。而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还自卑感强,自暴自弃,学习方单一,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做作业,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思想上解放学生,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惧恐难情绪,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一张嘴揽课堂、一支粉笔绕讲台”的传统教学观念,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建构过程的喜悦。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倡精讲,精到妙处,讲到实处,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点拔,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才能落实。但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在学习任务面前有的放矢。而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不是直接讲授,不能通过纯理论的讲解要求学生去掌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一般的学习方法适用范围广,包括预习的方法、复习方法、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强调学法指导。我们知道,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学生能独立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知识,或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能发现更多新问题,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仔细阅读,制订阅读提纲,认真圈划,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如何利用旧知识迁移等。针对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注重学法指导培训。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贵有疑。疑问是科学研究的触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土壤,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导向和激诱作用。实践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疑问,而这种疑问就会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产生新的矛盾,使学生认知结构失去平衡,为了调整这个失衡,学生是非常渴望解决新问题的,从而压力变动力,增强学习动机,并主动去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懂得把握时机,抓住学生对知识渴望掌握的迫切心理,将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解决新的问题。然而,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或教师代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难免不会有盲目性,学生只能按教师预设的“圈”来学习。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在自由辨论中互相补充解决问题,这样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在争辩中明了、建构,从而获得知识。
四、搭建实践平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其提高也需要实践平台的反复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通过创设“放”“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方法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相信学生能自觉学习并完成任务,能主动通过查资料,上网学习等自觉行为加以解决,不要认为这个时间就是耽搁了,更不要以为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除了传授一些必备知识作基础能力(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自学方法(如查字典、上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这种习惯,敢于自学,乐于自学,有自学的信心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为此,我们要放手,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更应努力而为之,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实践证明,只要有良好的语文自学方法和能力,其他学科的自学也就不难了,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奠基性。
参考文献:
[1]桂春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与学研究,2018年。
[2]刘云凡,浅谈“双减”下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必备。没有学会自学的就是典型的文盲。特别是今天,一个竞争特别强的时代,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这知识更新周期短,信息如此丰富的当下,处于失败地位就是再所难免的。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语文教育,自然庆担当起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任。作为奠基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而实践告诉我们,培养这种能力既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在催发学生“我要学”中比智力更有效果。而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还自卑感强,自暴自弃,学习方单一,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做作业,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思想上解放学生,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惧恐难情绪,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一张嘴揽课堂、一支粉笔绕讲台”的传统教学观念,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建构过程的喜悦。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倡精讲,精到妙处,讲到实处,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点拔,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才能落实。但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在学习任务面前有的放矢。而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不是直接讲授,不能通过纯理论的讲解要求学生去掌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一般的学习方法适用范围广,包括预习的方法、复习方法、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强调学法指导。我们知道,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学生能独立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知识,或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能发现更多新问题,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仔细阅读,制订阅读提纲,认真圈划,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如何利用旧知识迁移等。针对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注重学法指导培训。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贵有疑。疑问是科学研究的触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土壤,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导向和激诱作用。实践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疑问,而这种疑问就会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产生新的矛盾,使学生认知结构失去平衡,为了调整这个失衡,学生是非常渴望解决新问题的,从而压力变动力,增强学习动机,并主动去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懂得把握时机,抓住学生对知识渴望掌握的迫切心理,将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解决新的问题。然而,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或教师代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难免不会有盲目性,学生只能按教师预设的“圈”来学习。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在自由辨论中互相补充解决问题,这样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在争辩中明了、建构,从而获得知识。
四、搭建实践平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其提高也需要实践平台的反复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通过创设“放”“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方法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相信学生能自觉学习并完成任务,能主动通过查资料,上网学习等自觉行为加以解决,不要认为这个时间就是耽搁了,更不要以为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除了传授一些必备知识作基础能力(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自学方法(如查字典、上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这种习惯,敢于自学,乐于自学,有自学的信心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为此,我们要放手,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更应努力而为之,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实践证明,只要有良好的语文自学方法和能力,其他学科的自学也就不难了,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奠基性。
参考文献:
[1]桂春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与学研究,2018年。
[2]刘云凡,浅谈“双减”下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