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作者】 阿依姆妮萨·艾合麦提尼亚孜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有了小学阶段的基础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提升。进入中学后,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地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活化教学理念则是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生活元素融入作为具体手段,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 地理课堂;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以,地理教学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生活化教学形式就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进行紧密关联,并将传统老旧地理课堂的枯燥乏味进行突破。将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呈现最直观的学习思路及方法。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可将老旧枯燥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调整,增添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提供便捷条件。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及厌烦感进行消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地理知识学习中。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可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还可丰富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需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地理相关材料,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为学生日后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生活教育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2.1 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人们生活必需品与生活环境均与地理有关,如河流、大海、四季变化、地形、地图、旅游景点、地震、人口问题、自然资源、聚落与居民、天气情况等,上述均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其中,地域性在于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分布,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差异,有效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变化规律;综合性指的是地理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以学好地理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2]。地理教学想要回归生活,教师就要挖掘教材涵盖的生活地理内容,归纳总结后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
2.2 创设生活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地理知识,比如,根据每天的天气判断出门是否要带伞,依据每天气温判断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也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地理课本知识是静止的文字,而真正的地理是具体形象的,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虽然表面上在阅读,但实际上并不理解。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得到发散。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活情境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2.3 组织学生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相对于“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建构,这也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知识探索,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知识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问题的形式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一来,有利于为学生指明正确的知识探究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2.4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教学属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个学段的地理教学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知识已经系统化,而且教学覆盖面较广,许多内容已经超出学生日常接触和能够理解的范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以地理教学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所反映的地理规律、原理,为学生进行高层次学习、社会实践和应用地理知识打好基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虽然在地理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可能会因为地理知识相对琐碎无法深入理解,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经典案例,结合生活现象,或者在具体情境下从生活视角讲述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规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原理与生活实际建立直接联系。
2.5 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实践的探索中提高学生地理应用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生活应用价值的学科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探索,让其切实感受地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将教材知识活化,实现民主教学。例如,在教学《工业》这一地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对家具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电力加工厂等工业部门进行人员访问,让学生在了解物质资源生产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地理与生活的桥梁,随后让学生派遣小组代表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分析,在资源共享中让学生体会工业与社会生活生产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同时地理知识又是辅助生活实践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地理课程开设的重要价值以及地理与实践的紧密关系,改变教学中时间搭配不良、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现状,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的渗透,提高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与实践力。要注意结合生活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科学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自行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不断进步。
【关键词】 地理课堂;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以,地理教学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生活化教学形式就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进行紧密关联,并将传统老旧地理课堂的枯燥乏味进行突破。将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呈现最直观的学习思路及方法。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可将老旧枯燥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调整,增添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提供便捷条件。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及厌烦感进行消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地理知识学习中。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可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还可丰富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需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地理相关材料,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为学生日后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生活教育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2.1 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人们生活必需品与生活环境均与地理有关,如河流、大海、四季变化、地形、地图、旅游景点、地震、人口问题、自然资源、聚落与居民、天气情况等,上述均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其中,地域性在于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分布,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差异,有效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变化规律;综合性指的是地理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以学好地理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2]。地理教学想要回归生活,教师就要挖掘教材涵盖的生活地理内容,归纳总结后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
2.2 创设生活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地理知识,比如,根据每天的天气判断出门是否要带伞,依据每天气温判断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也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地理课本知识是静止的文字,而真正的地理是具体形象的,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虽然表面上在阅读,但实际上并不理解。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得到发散。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活情境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2.3 组织学生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相对于“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建构,这也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知识探索,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知识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问题的形式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一来,有利于为学生指明正确的知识探究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2.4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教学属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个学段的地理教学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知识已经系统化,而且教学覆盖面较广,许多内容已经超出学生日常接触和能够理解的范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以地理教学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所反映的地理规律、原理,为学生进行高层次学习、社会实践和应用地理知识打好基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虽然在地理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可能会因为地理知识相对琐碎无法深入理解,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选用经典案例,结合生活现象,或者在具体情境下从生活视角讲述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规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原理与生活实际建立直接联系。
2.5 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实践的探索中提高学生地理应用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生活应用价值的学科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探索,让其切实感受地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将教材知识活化,实现民主教学。例如,在教学《工业》这一地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对家具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电力加工厂等工业部门进行人员访问,让学生在了解物质资源生产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地理与生活的桥梁,随后让学生派遣小组代表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分析,在资源共享中让学生体会工业与社会生活生产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同时地理知识又是辅助生活实践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地理课程开设的重要价值以及地理与实践的紧密关系,改变教学中时间搭配不良、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现状,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的渗透,提高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与实践力。要注意结合生活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科学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自行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不断进步。